
就在10月25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三家机构共同发布2015版《中国乙肝和丙肝防治指南》(以下简称《乙肝指南》)。
由于2015版的《乙肝指南》刚刚发布,指南里面具体内容还无从得知,笔者通过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上发布的新闻稿件,了解到一些利好消息以及指南的部分内容。这里总结归纳一下,让大家对指南有更全面的了解。

指南指出用强效低耐药代替高耐药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医学常识,就是药物和药物之间是有疗效差别的,有的高有的低,而人体对药物也会产生耐药性。
在发布会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指出,虽然各国乙肝指南明确强调低耐药药物应作为首选的乙肝治疗药物,但在我国,仍有六七成乙肝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及替比夫定等高耐药药物,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药物往往容易发生耐药,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
候教授还强调,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高达七成以上的乙肝患者都在使用强效低耐药的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
也就是说,此次2015版《乙肝指南》明确指出强效低耐药的代表药物替诺福韦酯和恩替卡韦为慢性乙肝初治患者的首选口服用药,而不推荐高耐药药物。
虽然2015版《乙肝指南》将有助于更好地在临床控制乙肝,但是里面提出的高效低耐药物的在临床上遇到了患者用药成本高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