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如何发“新芽”?来自中医药一线的调查报告

来源:新华社作者:李斌责任编辑:张曦晛
2015-10-08 07:55

虚拟中药房:搭上“互联网+”快车

“现在看病拿中药,真是太方便了!”在苏州姑苏区娄门街道娄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偶遇来这里取药的方大爷。这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老人长期服中药,过去到市里看病要乘车一个多小时,回家还得熬药,很麻烦。

“虚拟中药房”是姑苏区为推广中医药服务而提出的创新举措——中医开具电子处方后直接传输至药房,待患者付费后,电子处方自动传送至中药饮片企业,次日代煎好的中药饮片会被送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举措正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中医药的便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监督司副司长杨荣臣说,分级诊疗已成为深化医改的关键任务,其中中医药的基层医疗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然而在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即便设置了中药房,由于中药饮片使用量小,周转时间长,饮片质量也会存在过期、霉变的隐患。

苏州市卫生局中医处处长马郁说,通过对供应链条的创新管理和对中药饮片的集中配送,有效减少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方便了群众就医。

目前,姑苏区已有2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中药饮片集中配送服务。据估算,一年多来,全区因实施中药饮片集中配送节约支出约360万元。

不久前,国办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划价缴费、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在互联网+的时代,中医药如何发展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必须抓住的新机遇。”马郁说。

中医导师制:让更多医生扎根基层

“重新做回学生,学与不学确实大不一样。”这是甘肃省庆阳市中医院肛肠科医生朱虹向老中医马晓勤拜师学艺3年后的深刻感受。

2010年,甘肃省启动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中医人才试点工作,从省、市、县、乡、村选出1000名中医导师带3000名徒弟,在岗在职,一对一指导,一带三年。

“中医侧重关注人的个体差异,而不是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组长陈其广认为,中医个性化治疗一定要在大量日常医疗过程中,跟师才能更好地传承经验。因此,除院校制培养模式外,师承制是必须的。

“学校学的东西远远不够。”朱虹1995年从陕西医学院毕业进入庆阳市中医院工作,随着病例的增多,她越发感觉到能力不足。

“跟师3年,不但提高了中医理论知识,临床诊断、治疗技能也明显提高。”朱虹说,她身边有7名中医师,通过师承教育,又重新当了“学生”。

由于效果明显,甘肃省第二批五级师承教育已于2014年启动。

长期以来,由于相关规定,不少依靠家族传承和民间秘方行医的基层中医无法取得执业资格。2013年,甘肃省卫计委决定,将此类人员纳入乡村医生资格准入考试,当年就有1800人考试合格,获得执业资格。今年10月,甘肃将再次举行这项考试。

在多种培养模式下,甘肃省中医师从2009年的1.7万名增加到现在的4万名,可以满足省内百姓对中医药的需求。

国医大师路志正对记者说:“中医是一门辨证医学,需要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很多名中医都是通过基层锻炼、师徒相传培养出来的。”

当年,年仅19岁的路志正在师父的指导下行医乡间,声名鹊起,他终身铭记着师父的口授心传,也坚持在95岁高龄带徒传承。

“师承制度要坚持下去,尤其是对广大农村基层,这样才有扎得下根的乡间中医,真正为百姓服务。”路志正说。

据悉,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中医师承制度建设,通过设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老中医工作室、博士后培养站等形式,鼓励中医薪火相传。(执笔记者:吴小军、吴晶、王思北;参与记者:李亚红、王艳明、顾玲、岳冉冉、高皓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