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顾建文,著名脑外科专家,解放军总装备部总医院(解放军第306医院)院长;全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博士导师、中华医学会理事,解放军神经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恶性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一类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发病率为3-10/10万。根据1996年第三届(悉尼)国际肿瘤控制大会的资料和2003年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的报道,在八年期间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法没有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患者生存期也没有明显的提高。疗效维持在单纯手术后平均生存期 8 个月,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仅 11 个月,中位生存期最长不超过 2 年。在世界范围内,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法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仍沿用传统的综合治疗:即外科手术后辅助经颅外放疗和经静脉或口服化疗。
传统综合治疗的局限性:手术切除肿瘤:会激活处于G0期的瘤细胞进入增殖期,形成复发和恶性程度升级。术后放疗:脑组织放射耐受剂量约为60Gy,73-80Gy才能对瘤细胞形成有效杀。术后化疗:静脉或口服给药后,进入全脑的药物仅为给药剂量的 1/5,经三套四根脑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基底动脉)分流后,能够达到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更低。
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1.终位性-很少在脑内播散或种植,极少向颅外脏器和组织转移。2.浸润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的脑细胞和胶质细胞无解剖学界限。3. 多异质性-肿瘤细胞群落多样化,细胞周期多种化。4.弱免疫源性-胶质瘤细胞是富脂性细胞膜,抗原性弱。5.顽强增殖性-手术减少胶质瘤的细胞数量达到99.99%,残余的0.01%仍会很快增值。
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与选择新的治疗方法的关系: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其是单器官、终位性恶性肿瘤,合理的局部化学与物理治疗可能是新的治疗方法,这点恰恰是多数神经外科医生忽略的领域。神经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精湛化,但切除胶质瘤手术后的后续治疗空白化,不能不说是胶质瘤术后疗效差的主要因素之一。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幽门螺杆菌与胃溃疡关系”的两位得主的互补性合作是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范例。
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治疗方法:
1.经颅外放疗
2.γ-刀治疗
3.放射粒子植入瘤内放疗
近期开展的瘤内近距离放疗:1.瘤内填隙近距离放疗.2.单克隆抗体标载的131I免疫导向放疗。3.瘤组织间液放疗。
传统的放射治疗与颅内近距离放疗的比较:经颅外放疗vs免疫导向放疗γ-刀放疗vs瘤内填隙近距离放疗,放射粒子植入瘤内放疗 vs 瘤组织间液放疗放疗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第一机制:射线刺激瘤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使肿瘤滋养血管床的闭塞,窒息瘤细胞的生长。第二机制:放射源产生的“离子雨”击中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DNA链,使瘤细胞无法继续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