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约30%的绝经期妇女和约10%的50岁以上的男性均患有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微结构退变及骨力学强度下降。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骨折严重影响此人群的生活质量。近年研究表明,瘦素( leptin)、脂联素( adiponectin) 等脂肪因子(adipokine)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骨代谢水平osteoporosis。
为此明确结论,第306医院检验科敬华教授对一系列相同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的Meta分析,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增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提示脂肪因子受体在机体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面高表达,这在分子水平上支持了脂肪因子可能参与机体骨代谢平衡调节。
瘦素(Lep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其较重要的是作用于下丘脑的代谢调节中枢,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取,增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 随着2000年以来对瘦素探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瘦素不仅由脂肪组织分泌,其它组织如乳腺上皮细胞、胎盘、胃黏膜上皮细胞也中可检测到,其受体不仅存在于丘脑、脂肪组织,还广泛存在于全身各个组织。瘦素与机体系统的病理生理关系正逐步被人们了解。
脂联素(Adiponectin) 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生物活性多肽或蛋白质。联素是一种胰岛素增敏激素(An Insulin-sensitizing Hormone),能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抗性(Insulin resistance)和动脉硬化症;对人体的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能预示II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
骨代谢平衡是机体诸多复杂的代谢平衡中的重要一员,研究发现,成年人体的骨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二者维持的一个动态平衡决定。一方面,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卵泡刺激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信号通路激活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促进破骨细胞前体分化为破骨细胞,使破骨细胞周围的骨组织被吸收;另一方面,骨形态发生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 等信号通路激活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进成骨细胞前体分化为成骨细胞,使新的骨组织在成骨细胞周围形成。当骨形成大于骨吸收时,机体骨量增加,反之则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矿密度明显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人群的峰值,主要原因就是由骨代谢失衡、骨形成水平低于骨吸收水平。脂肪因子属于细胞因子的一种,是由脂肪细胞、骨骼肌细胞、骨髓组织等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的总称,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脂肪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以及内分泌的形式,与细胞表面的脂肪因子受体结合,参与机体糖代谢等复杂的代谢平衡调节。
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于1966 年至2009 年6 月发表与未发表的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WHO 诊断标准:双能X 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2. 5 个标准差以上;(2)结果观察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之一:血清脂联素、瘦素水平;(3) 研究例数不低于20 例。排除标准:(1) 原始文献未对治疗的有效性进行评价;(2)原始文献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如对照组设计不合理、样本资料交代不全、诊断或疗效判断不规范等);(3)重复发表的文献。
由有经验的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临床研究并提取资料,主要内容包括:(1) 一般资料:题目、作者、日期和文献来源;(2)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3) 结果测量: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质量评价:如对两组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条件配对原则,则发生选择性偏倚的可能性低,反之则有发生选择性偏倚的较高可能性;如两组研究对象影响瘦素、脂联素表达的混杂因素具有可比性,或对混杂因素进行了充分控制和调整,则发生混杂性偏倚的可能性低,反之则有发生混杂性偏倚的较高的可能性;测量方法严格经诊断性试验评价合格、测量结果时采用盲法,则发生测量性偏倚的可能性低,反之则有发生测量性偏倚的较高可能性。
阅读文献,按Meta 分析要求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并核校数据。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若纳入的各研究无异质性( 即P≥0. 1,I2 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 分析采用RevMan4. 2 进行,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属计量资料,以加权均数差(WMD)作为效应尺度,提取各组资料的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综合;采用u检验,用P 值表示,即P 0. 05 时接受骨质疏松症患者与对照组相应脂肪因子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骨质疏松症与该脂肪因子水平存在相关性。敏感性分析采用排除一至二项低质量研究后重新分析的方法,发表性偏倚采用倒漏斗图( funnelplot)表示。
按资料收集方法和检索策略初检得到相关文献287 篇,发表时间(未发表文献为研究时间) 为1998年至2009 年。经阅读题名、摘要、全文后,280 篇由于研究目的与本系统评价不符、重复发表或为动物实验等原因而被排除,最终纳入7 篇临床对照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所有纳入的研究均有发生选择性偏倚、混杂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可能性,以选择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更为突出。
瘦素:有6 个研究报告了骨质疏松症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水平,异质性检验统计值I2 =97. 6%,P 0. 00001,为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组血清瘦素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骨质疏松症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分析后的加权均数差为4. 54 ng /ml,95%CI(1. 01,8. 08)。
脂联素:有5 个研究报告了骨质疏松症组和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异质性检验统计值I2 = 99. 7%,P 0. 00001,为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2。骨质疏松症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分析后的加权均数差为-3. 7 μg /ml,95% CI( -6. 18,-0. 56)。
分别删除质量评价结果较低的一个研究后,重新进行Meta 分析。以血清瘦素水平作为指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 = 0. 001,骨质疏松症组血清瘦素水平平均高于对照组5. 45 ng /ml,95% CI(2. 12,8. 77);以血清脂联素水平为指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 0. 00001,骨质疏松症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平均低于对照组4. 22 μg /ml,95% CI(3. 63,4. 81)。此结果与删除前结果近似,显示本评价结果较稳定。
潜在的发表性偏倚,分别以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为指标,作倒漏斗图,因入选研究的个数较少,分布趋势不明显,但倒漏斗图显示趋势对称,发表性偏倚不大。自Klein 等在1998 年、Yokota 等在2002 年分别首次报道血清瘦素水平、脂联素水平与骨矿密度存在相关性以来,多家研究中心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对照研究中观察了血清瘦素及脂联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血清瘦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存在正相关、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存在负相关,但也有研究表明二者不存在相关性。近年研究发现,脂肪因子受体在机体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表面高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支持了脂肪因子可能参与机体骨代谢平衡调节的理论。
Meta 分析是对一系列目的相同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此方法可以提高原研究结果的统计效能,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改善效应估计值。检索了国内外研究脂肪因子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的临床对照研究,在对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效应合并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为4. 54 ng /ml,95%CI(1. 01,8. 08);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加权均数差为-3. 7μg /ml,95% CI( -6. 18, -0. 56)。提示低血清瘦素水平和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丰富了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的依据,并为将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