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宋”看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的关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楚天舒责任编辑:杨红
2017-01-09 03:35

富而不强的历史镜鉴

■楚天舒

战争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双方军事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转化社会资源能力乃至民心士气凝聚力的比拼——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被后人打上了不同烙印。

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被称为“强汉”。

唐,“横制六合,骏奔百蛮”,被称为“盛唐”。

宋,因为澶渊之盟、靖康之耻,还有令人扼腕叹息的崖山之劫。被称为“弱宋”。

在强汉盛唐所创造的辉煌比照下,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孱弱窝囊的背影。北宋伐辽的幽州之战,宋军被契丹骑兵打得大败,名将杨业战死,北宋对辽从此转为战略防御;北宋与西夏的好水川之战,数万宋军被党项骑兵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对金作战,宋军几乎屡战屡败,女真骑兵非常轻松地打到都城汴梁,北宋两个皇帝都作了俘虏。

这个在外敌面前直不起腰的“弱宋”,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灿烂、社会最繁荣的朝代。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一亿六千万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产生在宋朝并得到实际运用,“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占了六位,在农业、冶金、土木工程、造船、航海等科技方面,宋朝也有许多重要突破。都城汴梁“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甚至“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集市“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非常真实地留下了当时社会安定、商业繁荣的盛世图景。英国经济史学家、《世界经济千年史》的作者麦迪森认为:“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在人均收入上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

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军不强”,无异于是把自己养肥了任人宰割。战争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双方军事动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转化社会资源能力乃至民心士气凝聚力的比拼。修文偃武的国策、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徒耗军费的兵役制度……宋朝的悲剧,不是经济发展的失败,而是国家战略的失败。

有人认为,只要再给宋朝两百年时间,工商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和军事能力增长就足以抵消游牧民族冷兵器骑兵的威力。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长期以来,中国的封建政治军事体制呈现周期性循环固化。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凝固的体制、传统的思维相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观深深地凝结于民族精神和社会结构,形成了一个政治神经极不灵敏的古老大国。资源雄厚不能增强军事实力,技术领先不能提高军备水平,人口优势不能转化为军事优势,成为中原王朝占据文明发展制高点却难以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明朝国制仿宋而设,同样亡于北方外敌,历史的巧合使得“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军事的刀锋不是简单地看国家经济实力,而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融合锻造,中外历史上所有强国都在经济优势和军事优势之间建立了良性循环。对于即将复兴梦圆的中国来说,应坚持军民融合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确保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事战斗力,使经济优势、军事优势能够相互转化。只有如此,我们选择的发展道路才不会被外部敌对势力打断,统一大业才不会受制于人,经济发展的和平环境才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