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要走不要拖
■徐向阳
寒冬时节,某边防连收到了机关送来的一批巡逻防寒物资。按说,官兵应该高兴,可他们心里沉甸甸的。原来,申请这批物资的报告早就递上去了,等了这么长时间才走完程序。无怪乎,他们把走程序称为一条“漫漫长路”。
程序就是制度、规矩。走程序既是对相应人群权利的保障,更是处理事务合法性、科学性的保证。按程序办事的过程,就是落实政策、依法抓建的过程,它需要一个好的作风。只有明确责权、提高效率,才能让基层看到一心为兵的姿态,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如果久拖不决、没有回响,基层怎能不等得心凉?
不可否认,基层有些需求因涉及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层层研究、反复协商,这是必要的。但还有一些需求涉及的问题并不复杂,对照条令规定、结合部队实际,拿出办法、按级报批,这个过程理应快速高效。它们之所以被耽搁,在于有的同志缺少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的勇气,缺乏关爱基层、服务官兵的热情。按领导重视程度排先后,按关系亲疏不同定节奏,这就导致一些事项长久停留在“还在走程序”的状态,不能快速落地。
“程序不盯着不行”,这是一些基层同志的切身感受。为了程序能快点走完,他们眼睛跟着报告走,“到谁那了”“看了没有”“还要谁批”……生怕停滞在某个环节。然而,他们并非每个环节都能盯得住。“不要老是催”“现在没时间办这个”“过阵子和别的情况一起研究”……碰上这样的回应,基层同志只能慢慢等着、静候佳音。时间一长,次数一多,他们也就无奈了,“随便吧,习惯了”。
程序走得慢,基层天天盼。对基层官兵而言,有些需求是急切的、等不起的。程序拖延既坏形象,更伤兵心。如果正当的诉求迟迟没有回声,机关会给基层留下什么印象?如果焦心的事情一直被晾着,官兵又岂能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我们常说要把官兵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官兵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官兵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程序拖延的做法显然与之背道而驰。
服务基层是机关的重要职能,让程序走快些,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内在要求。程序要走不要拖。现在,部队建设和改革任务繁重,矛盾和难题交织叠加,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讲求高效率、提高执行力。工作中,各级既要坚持按程序办事,也要努力减少各环节所需的时间、畅通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要让程序老是飘着,不要让基层总是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