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政法大学参训的少数民族新生在休息间隙表演民族舞蹈。 王敬之 摄
怎样使军训产生的效果变成恒温?
将“军训育人模式”纳入长效机制
“把看似‘虚泛’的育人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工作。”本着这一理念,华东政法大学将“军训育人模式”纳入长效机制,使军训产生的效果变成恒温,进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把爱国主义教育摆到突出位置
学校除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军训全过程,平时还结合建党、建军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五卅运动纪念馆等场所,缅怀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每年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等形式,由校领导或请部队领导面向全体新生进行一至二次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组织新生走进军营、警营,真实感受部队的纪律性、组织性,更激励他们的爱军爱国信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学校还把引导新生深刻领会校训含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介绍学校光荣的历史、坎坷的历程以及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展望未来发展,使新生感受华政精神,明确时代对自己的要求,从而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靠强化领导机制整体推进
军训由校党委统一部署、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形成以学院为“块”、班级为“点”的立体工作网络。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军事训练组协调会、教官评教评学、军训教员管理等制度,形成了面上有规划、点上有保障,系统完备的军训制度体系。同时成立以各军训连连长为首的检查小组,多次进行内务评比、板报评比、标兵评比,实行以“兵”训兵,充分调动各级训练的积极性。通过规范制度,促进军训整体推进。
——靠考评机制激发工作活力
学校将“军训育人”作为相关部门和学院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内容和先进单位及新生推优的重要指标,切实推动“军训育人”长效开展、创新开展,以期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促进学生全方面提高的目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防观念的培育和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表示,他们将继续遵循国防教育培养和形成的内在规律,把培育学生国防观念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积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力求不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