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前线到科研前线,这个“小兵”的“战场”有多大?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颖姝 罗国金 黄琪渊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6-19 16:51

十年一剑,在质疑声中砥砺前行

付小兵在实验室工作。付小兵提供

从前线回来,付小兵一头扎进实验室。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参与战伤救治以及对2000余例战伤资料系统的研究,他总结出了高速枪弹伤伤道周围不同区域组织活力的变化规律。他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对受创伤组织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正常组织与失活组织对光的反射在某特定波长段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这一发现,他发明了一种滤色清创眼镜,戴上眼镜医生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分辨正常区和坏死区的界限。这不仅提高了战创伤损伤组织清创的速度与质量,也进一步完善了战创伤清创理论。该项成果于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1年,在著名创伤外科专家盛志勇院士的鼓励下,刚30岁出头的付小兵敏锐地把握住现代创伤修复研究的国际前沿,编著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有关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专著《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而国际上的类似专著直到1997年才出版。

1995年,付小兵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国战创(烧)伤和危重病与急救医学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

至此,付小兵的科研之路似乎一直走得顺风顺水,经历过战场洗礼的“小兵”俨然已经成长为一名战创伤研究领域的“大帅”。然而,真正的创新之路从来不平坦。

2000年6月的一天下午,付小兵和他的同事们在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现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一间由厕所改成的病理实验间里,观察部分经生长因子治疗愈合的皮肤溃疡创面的组织切片。

他猛然发现,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一些老细胞,居然转变成为了干细胞,通俗地说,就是老细胞“变年轻了”。

经过进一步研究,付小兵初步认定“在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并于2001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率先报告了这一重要生物学现象。

论文一经发表便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不过,这“反响”中也不乏质疑声:老的细胞能逆转为年轻细胞?这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面对质疑,最好的“消除”就是用强有力的事实去证明,付小兵默默带领团队开展了长达3年的确证工作。实验反复地失败,反复地做,压力也在这反复中与日俱增,付小兵甚至开始怀疑,研究方向是否真有问题?

就在他百般无奈时,盛志勇院士一句不经意的问话给他提了个醒,“超薄皮片移植后为什么能存活?”

“是啊!临床上大家一直这么做,但是从来没有人深究过其中的原因。”付小兵说。老师的提醒大大启发了付小兵,按照这样的思路,付小兵带领他的团队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新的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小兵带领他的团队不仅从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进一步证明这些来自于成熟细胞的表皮干细胞的存在,而且还建立了系统的体内外诱导这种干细胞产生的方法,并相继在国际《生物科学》及《国际创伤修复与再生杂志》等发表了系列论文。

这时,距离付小兵首次发现这一现象已经过去了六年。

付小兵深知,“科学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应用于实践、造福于患者,是没有出路的。”利用这一原创性成果,付小兵率团队进一步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去分化”诱导转变成为汗腺样细胞,并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试验的成功证实了利用去分化理论再生汗腺的正确及可行性,为严重创烧伤患者受损皮肤不能出汗这一国际性难题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可能的治疗方法,被国际学者专家称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