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海边陲小镇到“奇迹之城”:当代深圳的文化样本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吕国英责任编辑:李丹妮
2018-06-11 05:04

走进时空隧道,观瞻人类文明化里程,最为经典、纯粹与明丽的矗立,往往具有文化样本的独特魅力。从近乎“一张白纸”的南海边陲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奇迹之城”——当代深圳人所创造的“深圳奇迹”,非常经典又特别彰显地提供了这样的范本。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深圳奇迹”的文化样本

■吕国英

走进时空隧道,观瞻人类文明化里程,最为经典、纯粹与明丽的矗立,往往具有文化样本的独特魅力。从近乎“一张白纸”的南海边陲小镇,到享誉世界的“奇迹之城”——当代深圳人所创造的“深圳奇迹”,非常经典又特别彰显地提供了这样的范本。

深圳源“圳”,是农耕圳田之“圳”。

深圳之“圳田”,来自历史深处。“圳”表地形状貌,也示古代耕田之法。

论形貌,先说“深”“圳”字源由来。观“深”,从水,罙声,而“罙”是“探”的本字,表示伸手探穴,本意是表达探测潭水之深。如此,“深”之形貌,意为水深难测;视“圳”,从土,从川,前者表示田地,后者意指河流。如此,“圳”之形貌,意指田间水沟。也由此,深圳之名者,是指附近有一深水河,又水泽密布、沙丘陵地,且以耕田为业的区域范围或乡野村落。深圳之“深水河”,就是今天的“深圳河”。

说古人耕田之技,不能不谈遥远传说。轩辕黄帝有玄孙,名后稷者,是尧舜时代的农官,其发明圳田之耕种技法,教民耕种,成为第一个种植稷、麦的农神。《汉书》有载:后稷始圳田。是为后记。何为圳田?《齐民要术》载:一亩三圳……播种于圳中。其实,有圳即有垄,圳与圳之间高出部分为“垄”,垄与垄之间的条沟就是“圳”。古人整田,圳、垄相间,且轮换种植,又年年交替,既易保墒,又充分利用地力。此圳田法传至江南,变为圳中排水、垄上种植,但轮耕不变。深圳之“圳”,即为此“圳”。

检视深圳史,远在夏商年代,深圳是古越部族远征海洋的“驿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开始融合中原汉文化。东汉建县,深圳归属宝安,后置东官郡,管辖地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东莞、香港。深圳作为地名,始于明永乐年间,至清初年,深圳建墟,至此便第一次成为集镇所处。近代起始,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割让、租借港岛、新界、九龙半岛,自此深圳与香港便划境分治。显然,尽管深圳代有变迁,但圳田为业却始终如一。而这种“圳”之历史,终于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深圳地区爆发多次大规模逃港事件,而步入历史拐点。

一“圳”千载,是世代深圳人刻在土地上的“痕迹”,承载漫长的农耕记忆,也是“深圳奇迹”的“零公里”与“一张白纸”。

深圳尚“牛”,是《拓荒牛》寓意之“牛”。

《拓荒牛》是件大型青铜雕塑,也是深圳市第一代城市标志。观《拓荒牛》,此作横向展开,由两个单元构成,一为牛形雕塑,另为树根造型。整件铜雕,大气磅礴、韵律十足,既呈极致动感,又富现代美感。细观牛形雕塑,全身紧绷、肌腱凸起,四蹄竭力后蹬,头部抵向地面,整个躯体呈现竭尽全力、负重前行的状貌形态。相较牛形雕件,紧置其后的树根雕塑,则尤显陈腐、沧桑、繁复,密麻的年轮,粗糙的树皮,杂乱的根系,呈现被连根拔起之状。整座雕塑,以牛形为审美意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埋头苦干、耕者不疲的拓荒牛精神。

缘何塑“牛”,并作为城市标志?随着一声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在蛇口炸响,国家特区建设战略率先在深圳实施。深圳也从此告别“圳田”历史,开启“工贸”新篇。“圳田”是晒盐、种稻、殖珍珠,也是采茶、捕鱼、种香料,而“工贸”是建工厂、盖高楼、“种”企业,还是造港口、通大船、畅物流。“圳田”种出的只是农副产品,而工贸“种”出的则是座座大厦、处处工厂、片片新区,又列列船队、条条物流。

短短几年时间,深圳之“圳”消失了,代之而立的是一座现代新城——作为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从千载一“圳”,涅槃性突变、梦幻般崛起,成为活力四射、光彩夺目,又魅力无限的现代化国际都市,不仅创造了“深圳速度”,呈现了“中国高度”,还创造了财富增长的神话,演绎了城市进化的奇迹。这是一段城市崛起史,更是当代深圳人的拓荒史。

显然,“拓荒牛”是一种意象,承载着当代深圳人,包括驻深军人尤其是参与特区早期开发部队官兵的奉献牺牲、顽强开拓。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是,《拓荒牛》雕塑中的“树根”,正是深圳人在建厂造楼中挖出的陈树老根,代表着古老的农耕意识、保守思想和陈腐观念,由雕塑艺术家原型写生而来,作为雕塑的一部分,由“拓荒牛”连根拔出,寓意拓荒维艰,而“拓荒”者所向无艰!

深圳尚“牛”。在深圳标志性大道——深南大道,于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拓荒牛》雕塑坐落成像,是人文景观,更是特殊城标,其文化意义,不宣尤彰。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