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对于海南岛来说,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书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2-19 12:04:32

对于海南岛来说,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书

——孔见《海南岛传》研讨会专题报道

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海南省作协联合举办的孔见作品《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研讨会于2020年12月15日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国云,作者孔见及众位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出席会议并发言。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主持。

《海南岛传:一座岛屿的前世今生》是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是中国外文局新星出版社大型系列丛书“丝路百城传”推出的重点作品。本书由海南本土著名作家、学者孔见创作,上千年的家族生存,十数年的思考酝酿,他把他在这个岛上活了一辈子的对人生人世的认知和对海岛以及中国历史的观察和理解紧紧结合在一起,用真正有性情有深思的文字,将历史叙述、文学叙事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全心凝就。自出版一个多月以来,便深受读者关注,上百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并陆续入选多种好书榜,众多评论家、作家纷纷撰文给予高度评价,将其喻为“诗意之书”“经典之作”“儒释道贯通、文史哲一体的巨著佳构”“文化寻根之书”“打通古今与物我的故园缅怀之旅”“无韵之离骚”等。

此次研讨会上,孔见细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背景,众专家学者则从不同侧面深入解读作品,在给予本书很高评价的同时,也为这本上佳之作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补充意见和良好愿望。

李敬泽:这部书为城市传记确立了写作标准

新星出版社的“丝路百城传”是很大的工程,希望这一百个传记里有那么两部、三部能够留下来,能够传下去,能够让我们的传记不仅仅是借这个地方的光芒,而且这个传记也为这个地方增加新的光芒。我认为《海南岛传》这部书对于海南岛来说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书,今后是有可能留下来的,同时也是给海南岛增添了新的光辉、新的光芒的一部书。

为一个城市、一条河流、一个岛屿立传非常难,这和给人立个传还真是有很大的不同,必须给它的自然地理本性和它的人文地理本性做一个有力的全面的历史叙述,并且在这样一纵一横的两个坐标上确定这个地方的特性,这其实需要非常广阔的视野、非常充分的知识准备。说老实话,我们这些文科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准备一般来讲是不充分的,所以给哪哪哪立传就很容易变成歌唱哪哪哪,歌唱是我们拿手的,但是真正把一个地方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两个不同的维度里,把它的坐标确定下来,把它的特性确定下来,要写出一个地方的精气神,同时又非常雄辩地把一个地方的独特性从直观可视的变成一个被论证的内外贯通的东西,我觉得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我自己翻看这本书的时候也在想,假设让我来写这个书,我会怎么写,角度怎么选择,材料怎么选择,我想了想,也确实没有想出比孔见兄现有的这本书更好的办法来,就孔见兄这个书而言,他实际上也是不断地在选点,在这样一个连续的每个点上去确立海南岛这样一个纵向和横向的一系列的坐标,我觉得还是非常准确、非常有力,而且孔见兄的文字、视野、眼光都非常博雅,读起来虽是给一个地方立传,但颇有那种世界的整全性。所以有时候给一个地方立传,有时候特别难的是在哪里呢,一个地方就是一个世界,我们能不能说光把一个地方特性写出来就行了?不行。按照我们中国过去讲得很多的是史传的传统,史传的传统就要求你不仅仅是说我像写一个人似的,我写出它的个性来就行,除了个性你还要像写地方志一样,你要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世界的完整性、丰富性、整全性,都给表达出来,所以我感觉这样的一种写作实际上是要同时达到多种目的,多重目的,有时候甚至是南辕北辙的目的。现在看,我觉得这本《海南岛传》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这样的多元目的。

就《海南岛传》而言,它是在史传和方志这样两个方向上展开探索,而且这两方面我觉得结合得也是很好的。所以看完书我还是满怀惊喜,同时也为孔见兄高兴。现在看这个传基本上是写到了1950年,就是写到建国前,这个当然有它的好处,隔开一段时间,能够更突出它的史传本质。但是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我觉得建国后海南岛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或者这样一个岛的命运的根本改变,可能是在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这方面尽管离现在还不算太远,可能有的时候也不便把它史传化,但是如果后面能够哪怕加一章,能够把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巨大的变化,它与大陆的关系,它与海洋的关系,它在整个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中的这个新的特殊位置,能够有力地展现出来,我觉得可能更为完美,所以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就是建议再加一章,前世今生,把今生再有力地来上一笔。

总而言之,第一,这部书本身很有价值,很成功,是我目前看到的什么什么传里,我认为是最成功的一部。第二,在我的记忆中,这也是我们首次为此类作品召开专门的作品研讨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有大批的各种地方传出现,多了以后它真的就会形成一个创作现象,而且它不仅仅是创作现象,这样一个地方传的写作会成为一个很独特的文体,开辟一个很独特的方向,在这方面先行者的经验也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地梳理和总结,“丝路百城传”我估计大部分还都没写或者没写完呢,很好,有我们孔见主席在前面开路,也能够使我们后面的作者写作得到启发、得到启迪,甚至某种程度上讲,也为后面的传记写作确立了标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这个研讨会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就先说这么多,谢谢。

梅国云:既是文学的书写,也是历史的钩沉,又是生活的发现

岁末之际,中国作协创研部和海南省作协在这里共同举办孔见先生《海南岛传》研讨会,这是我们海南文学界的一个大喜事、一个新收获。对此,我谨代表海南省作协对中国作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办这个会议,以及长期以来对海南作协和海南文学事业的支持、帮助,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对今天来参加研讨会的各位朋友表示真诚的谢意!

海南岛自古孤悬海外,自然生态原始,大海包围,林莽覆盖,是历代王朝罪臣的流放之地。贬臣们的来到也一定程度上反推了海南岛文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海南岛文化和教育的兴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加上科举制度实行以后本岛读书人的努力,海南岛从明清开始渐渐呈现出文化的一抹抹亮色,出现了邱濬、张岳崧、王佐等这样代表性的文化人物,还有他们流传下来的许多著作。但总体上海南岛作为大陆文化母体的延伸,还是没有突破岛屿文化的局限。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上的隔绝和中心文化上的偏远,海南岛的历史、俚俗和风物一直在各种典籍中书写不多,但正是这样一种状态,保存了海南岛的原生态文化,形成了其独有的隐秘性。在这种原生态文化和海岛隐秘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有研究海南岛的学者、旅行家、作家书写海南,但大多是编撰式或者是记录体的书写,相比而言,学者兼作家孔见的这部40万字的《海南岛传》,以其海南本土作家的深切情感和介入优势,以全面性、个人化书写、文学性叙事的显著特点,嫁接历史和现实的时光,打破史学和文学的边界,演绎了海南岛的前世今生,为海南岛的历史文化殿堂作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

在新的时代,海南岛已经从历史中走出来,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和改革开放的前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自由贸易港,从这个角度来看,海南需要一种契合当下语境的叙事,一部帮助我们梳理海南的过去、照见现在、启迪未来的文献,引领大家寻找海南的历史谜底和文化魅力。这部书既是文学的书写,也是历史的钩沉,又是生活的发现。很显然,孔见的《海南岛传》几乎都具备了以上几点的设定,在众多的关于海南岛的写作中,这是一部独具品质的高度文学化的“地域叙事”。

首先,孔见对海南岛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抱着一种无限的崇敬,把海南岛的过往当作书写《海南岛传》出发点。他以一个世居岛上的岛民的亲切和自省,打捞出“时光里的石头”,广泛阅读有关海南岛的历史资料和地方文史碎片,在时间线上选取多个具有“海南岛注脚”意义的事件、人物、事物,在客观的事件中,通过文学的方式折射出历史的面貌,同时以抒情的笔调,大篇幅书写海南岛充满神秘感的地理自然和人文风俗,从侧面呈现海南过去并不为很多人所知的历史,证见海南岛历史文化一直都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展现“沧海何曾断地脉”的另一面,使更多的人通过本书了解和认知海南的历史、文化、风物,这对海南的文化自信、自贸港的文化建设,都是一个有力的辅助和支持。这部书出版面世以来,在海南各界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是惊天动地,从这个角度上讲,孔见的《海南岛传》是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的。

其次,在海南的作家群体中,《海南岛传》的出版,对海南文学界进一步开拓视野和海南作家今后的创作,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启发。海南作家当下普遍存在“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惑,透过《海南岛传》这样的书写姿态和表现方式,借此可以寻找到一些创作上的解决方法和某种突破。21世纪是海洋的时代,书写海洋,岛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书写海洋文学,正是海南作家自有的优势。我们看到,海南作家一方面生活在祖国南疆的热带岛屿上,另一方面处身在全国、全世界关注的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热潮中,面对正在国际化的宝岛,在历史和现实交错的时空中,海南作家应该从孔见和《海南岛传》的写作中找到新的出发点,以海南自然和历史为维度,以海南生活为观照,重点以海洋、岛屿为叙事场域,书写出这个时代的海南文学,以此凸显出海洋文学在海南作家创作中的重大分量。近期以来,我们海南省作协也在这一点上不断引导,树立海洋文学创作的共识和使命,加强和挖掘海南作家的海洋意识、海洋底蕴和海洋气象,培育和扩大海南作家海洋文学的创作成果。目前,海洋文学创作正在海南作家队伍中形成强烈的信号和一种浓郁的氛围,正在成为海南作家一种文化上的自信和文学上的自觉,甚至是一种文学道义。尤其是海南本土作家,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海南广袤的海洋和岛屿天生有一种敏感,有一种敬畏和热爱,他们对海洋和海边的生活有着切肤的感受,海洋文学创作的欲望一直就是他们内心的风暴,他们的创作是海南文学的重要构成。如孔见的此前的随笔和现在的《海南岛传》,黄宏地的海南人物散文,崽崽的海口市井小说,林森、王海雪的海洋和小镇小说,王卓森的海岛“村庄系列”意象散文,李焕才的儋州海岸乡土叙事,龙敏的黎族心灵史小说,叶传雄和唐鸿南的黎族散文和诗歌等等,这些作品都是这些作家在南海边的海洋气息中书写出来,展示了大海边和岛屿上人们的生活、命运,展现了海洋的传奇和海岛的魅力。目前,国家赋予了海南“三区一中心”的战略定位,作为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海南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一座重要的文学交流高地,海南文学和海南作家在走向自贸港文学高地的征途中,要有海南底色、海洋面孔、海岛风貌的文学精品来铺垫和支撑,就像孔见的《海南岛传》,就是海南作家们今后进行海洋文学创作最好的范例,是十分有启迪意义的力作。

徐贵祥:一本很有价值的书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我们今天这么多人坐在这个地方来为这本书开会,我觉得是很值得的。无论是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阅读价值、研究价值,总而言之一句话,叫很有价值。刚才敬泽说,对于为一个城市立传这个东西,我们大家有一点陌生,我个人感觉也是。刚开始拿着这个书的时候,我就想不明白这个传怎么做,我想类似于给地球作传,给银河系作传,给宇宙作传,就有这么一种感觉,有点狗咬刺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是看完了这个书之后,我觉得这个传还是可以做的,并且还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做得非常有特点,也有高度、有历史、有深度,也有温度,为此我还专门给这部书写了一篇稿子,我就把我稿子中的几个主要观点表达一下。

第一个是用功,这本书写得很用功。用功是因为有功,有功夫,有深厚的文学功力,用的是诗人的视角、诗人的语言、诗人的审美,赋予了这本地域传记丰富的文学性和现代性,能够看出作者文学功底很深,驾驭能力很强。一个地方几千年来,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你要去给它立传,我想可能多少都要涉及到一点。这么一个浩瀚的工程,怎么去驾驭,从哪里下手,选择什么样的角度,选择什么样的路线,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觉得孔见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应该还是比较好的,虚实结合,粗细结合,诗情画意和翔实的史料相结合,写出来给我们大家感觉到还是比较好看的。

第二个感觉就是用心。用心也是用力,这本书显然是费了很大的力气,一般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厚度,也写不出这样的深度,因为我也不是全部都看完了,最近连续地加班,昨天还在看,也是有所选择地看,我感觉到作者下这个笔的时候,他写出的这几十万字,恐怕他阅读过的、他研究过的资料至少要超过十倍百倍以上,同时又在这种史料细节外生发出了自己的很多想象。他付出的不仅是脑力,还有体力,一寸一寸地丈量这片土地,对于大小事件烂熟于心,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能看得见远古森林的上空“闪电一次次将天空劈开”,能够看见一匹骏马“用蹄子刨出一汪清亮的泉水”,能够看见一个猎手“将手中的弓箭抛向大海”――或许正是这些史料以外的神思,这些犹如繁星闪烁的细节,使得这部《海南岛传》弥漫着浓郁的诗意,同时,将深厚的历史知识、历史认知和丰富的文学想象结合在一起。所以你看这本书既有可信性,也有可读性。

第三个,用情,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喜欢这片土地,因为热爱这个地方,热爱这里的人民,所以写得情感饱满。我是个军旅作家,所以比较侧重地看了两个章节,一个是第23章,一个是第24章,涉及到中国革命和红色娘子军。过去我见过孔见,一面之交,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诗人,仙风道骨,那在他的笔下他对中国革命是怎么认识的,我把握不住,我想象不出来。那么看了书之后,我觉得同样的对于中国革命历史、革命战争史,他认知得比较彻底,对那些人物我举几个例子,你比如说他第23章的一个开国大将张云逸,他写的是张云逸早年在黄埔陆军小学上学的时候,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临睡之前,他觉得自己身体里热血涌沸,如江河之水,他想让血流到该流的地方”,这一点抓得非常好,这种心理活动抓得非常好,就是一个人形成的思想基础,他的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行为基础,也包括个性。第二个是周士第,这个人物太有个性了,我一看,咱过去还不太认识,这个人物非常有个性,早年周士第参加革命被国民党给抓去了,关在监狱里,组织让他通过假投降方式获释,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渴望与黑暗的世界同归于尽”。后来因为各种意外的原因给他放出来了,但他自己不肯出去,为什么不出去?因为监狱长把他的怀表给拿去了,“不还怀表,绝不出狱”。与他的生命、他获得生命、获新生和这个怀表去比较起来,他选择怀表。寥寥数语,枝叶细节,一个革命者坚定信仰的思想基础、鲜明个性、斗争意志、行为方式,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不还怀表绝不出狱,所以这个人物我觉得挺喜欢。再一个就是红色娘子军,过去我小时候是看样板戏、看红色娘子军,可能最早是歌舞剧吧,知道“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只知道深,不知道有多深。多少年来,我们的认知就停留在样板戏和舞剧给我们提供的那些信息,但是这个书写得很细,就写底层、写妇女受的那种迫害、凌辱、苦难、命运,悲惨的命运,一个是写得很细,第二个写得很鲜活很生动,写得让你心里很痛。我注意到有几个地方他用了“仇恨、怒火”的表述,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中国的底层人民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为了革命去牺牲,他的动力源泉是什么?是仇恨,是要摆脱苦难,是要去追求幸福和光明。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他这么说的,他说妇女军去作战,她们的胜利是一个阶级对一个阶级的胜利,也是一个性别对一个性别的胜利,这句话讲得非常好。这里的她们不仅指的是娘子军,指的是一切受侮辱与受迫害的人民。所以这本书拿到手里,最初还有点怠慢,也没怎么看,临时来抱佛脚去看,哪知道看了之后看得放不下去,而且还动笔写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今天在这里大致的讲一下主要观点,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把我写的稿子交给组织,谢谢。

何向阳:海南岛等来了孔见

大家上午好,尤其是海南作协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首先祝贺海南作协推出这样一个厚重的作品,祝贺新星出版社“丝路百域传”的丛书,把海南岛得到这样一种完美的呈现,当然最需要祝贺的是孔见。孔见他作为海南的土著作家,他终于以他的一部为海南岛作传的这样一部作品,来还一个作为土著的文化之愿。

今年2020年,海南自贸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海南再度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海南岛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也进入了经济的腾飞期,海南赶上了好时候,赶上了好的时代,当然也赶上了好的机遇。现代化建设经济是一方面,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它确定的“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到,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我们文化的跟进,如何跟进?我觉得挖掘人文风俗,传承华夏文脉,作家以书写地方志的这样一种热忱,去沉入深挖一个地方文化的奥秘,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所以我觉得《海南岛传》它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产生的。

一个地方等待一个作者,我觉得它是等待着一个叙述者,海南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它的地理位置这种优势,作为“一带一路”的支点这样一个优势,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包括现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对它的一种文化的探索,对它的前世今生的探索,它其实一直在等待一个叙述者,那这个叙述者是谁呢?就像陕北等来了路遥,关中平原等来了柳青,晋东南等来了赵树理,高密东北乡等来了莫言,现在,海南岛等来了孔见。

孔见作为一个土著,他对海南岛的感情可能是外来的作家所不能及的,他的这种深入、对海南岛的特有的风物、对海南岛所发生的历史的这种关照,包括海南岛存在的那样一种植物,我觉得这个《海南岛传》它里面有一些植物学的甚至百科全书的这样一些功能。当然我主要看了《海南岛传》中关于苏轼的这一章,我觉得,这时候作者是将他放到更大的一个视野中,放在海南、放在中原、放在汉文化、中华文化的这样一个传承的发展史当中去。作家孔见作为主体性的这种进入,学者孔见作为知识分子的这样一种书写,他把苏轼的一生坎坷,时而高峰、时而低谷,一直在孤绝和达观、在儒道释这样几种传统文化人格构建的复杂背景下写出来了,我觉得他确实让我感叹,也让我拍案叫绝,“沧海何曾断地脉”。在孔见的叙事当中我看到了苏轼,对苏轼的这种描述当中,我也看到了孔见。所以我觉得确实是像陶渊明诗中所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对文脉、地气、底气——文化人格其实是一种底气的传承性——他都做了他的一个非常精妙的一种论述。当然今天来的专家很多,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去阐释。最后祝福海南,也祝福孔见,感谢。

梁鸿鹰:这本书是孔见的生命之书

看了这个书很感慨,新星出版社这么宏大的气魄搞这个百城传,确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事。“一带一路”国家也确实是它的历史文化、它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如何传承,我觉得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就这部作品来讲,我觉得孔见担当这个岛的传主是最合适不过的,为这样一个很大的题目来展开创作,我认为起码需要这么几个方面的储备。首先对这个岛的历史现实,它的来龙去脉他得明白,另外就是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它的自然的样貌是什么样的,它的人文的传承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物产,物产的建筑、人物与气候,既需要有史料的占有,更要有思想的穿透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文学还原的能力,说到底它是一个文学的文本。这个作品跟我们看到的好多同类作品不同,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从语言层面上来看,它最大程度地回避了新闻的语言、文件的语言、公共的话体,它是充分地文学化,这使我们读起来感到温暖、感到有感染力的。

在《海南岛传》里面我们看到了无尽的时间,就是这个岛屿冲刷建造起来的时间,它可以让事物袒露出真实的面目,让这片曾经的逃亡之地、躲避之地、流放之地、眺望之地真正成为安居之地、繁盛之地和希望之地,所有这些是如何可能的,是何以如此的,孔见给予了最富有说服力的、最富有文学化的还原。

时间为海南岛留下了无尽的可叙述的故事,在这块酷似灵龟的地方,于粼粼的波光之中,这个岛屿诉说着自己的往昔与未来,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这个岛太过于遥远,在千万年形成的严厉的食物链构成的生态空间里,它艰难地在生长,它在独立地生长。作家正是以自己的这种细心的勘察、精湛的表达,让我们领略到时间的鬼斧神工,这座岛屿上的物产,它的历史、人文奇迹,它的战争、兵灾、各种自然灾害……共同造就了这个岛屿。当然,他也塑造了一个个伟大的人物,正如刚才何向阳说的苏东坡,是她很钟爱的一个人物,他笔下还原了苏东坡在中华文化的成熟期、高峰期诞生,他上承先秦汉唐,活泼而富有生气,美酒肥肉、清风明月和歌妓一路伴随他的脚步,同时他这个人生又深具着禅意和法味,所以你从他对苏东坡的这种描写,能看到他穿透了这段历史。

另外就是我们对海南岛还有一些固定的成见,一些我们从小学课本就接受的一些知识,关于黄道婆,关于海瑞,关于海南岛的香蕉,关于冯白驹,特别是关于海瑞,孔见用自己对史料的爬梳和他对历史现实的洞察都给予了大义凛然的、匡复正义的海瑞新的还原,他所有的矛盾、所有的压在他身上的东西,造就了他对自己家人和对社会上一切的同样的一个标识,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从这本书里能看到他显然是有着非常强的文化追求的,他追寻穷尽各种可能,用这种笔法来为这个岛立传,对海南的自然遗产,沉香和黄花梨,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东西,他说这个黄花梨能够抗击白蚁,具有不朽的品质,时间这种握不住的存在,黄花梨能画出具像清晰的保存时间的脚印、行云流水般的年轮。

这个作品视野非常开阔,从公元前221年一直写到2020年海南岛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总体方案的推出,在很长的时间线当中,用文化和哲学的视角进行穿透。还有这个作品是他把个人的身世与海南岛前世今生融合起来,从里面是可以看到他作为海南岛的原住民,他有二十几代先人来到这个岛上,他认为海南岛就是我,我就是海南岛,岛与我相融,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这本书也是他的生命之书,也是他安放自己灵魂的一部作品,他把自己对这座岛屿的热爱,对这个岛屿的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的认识都放在他的文字当中,所以他能够显现他的个性化,显现他的这种厚重感,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部书其实为我们的地方志写作(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地方志,但是它又不是地方志,它更多的是文化史,是人的心灵史)为此类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如果要说这部作品有什么不足的,就像刚才李敬泽说得其实有道理,就是当代部分少了,从1950年以来,孔见着重写了海南岛在几个方面的贡献,一个是它的橡胶对人类的这种贡献,一个是它的育种。作为我们国家种子库生物学上的这两个。实际上,后来的发展,比方说海南岛的开发,海南岛作为旅游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的地方,以后我认为对这段历史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熟悉补充,当然往往离我们越近的地方可能越不容易看得清楚,总觉得可以成为另外一本书,那么如今这样也是挺好的,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潘凯雄:《海南岛传》显示出的文化自信

我和孔见都不认识,今天是第一天见面,巧的是我们俩是同时进电梯,正好上班时间电梯里面人很多,但这个人进来之后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我在猜这个人可能就是孔见,到九层的时候其他工作人员全下去了,果然就剩下他一个,就是他了。所以我是在完全不认识他的情况下读这本书,当然以前零星地看过他的散文,纯著作性的这是第一次看。而且来了以后也是先翻阅,正好翻了一张比较难啃的,当时想着这快50万字了,都是这样的读感蛮要命的,结果耐着性子从头看了,结果中间很多非常好看的。我就在想,史学家笔下的传记和作家笔下的传记有什么差别,各有什么特点,当然我看的也有限,目前作家写的这类作品我只知道叶兆言写了《南京传》,华栋写了《北京传》(刚上市还没来得及看)。再就是孔见的这本《海南岛传》,就是仅限我阅读的范围,一个明显的感觉,史学家笔下的城市传记更多关注的是一个城市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这样一个轨迹,更关注的是那个所谓的史,是所谓历史的客观,是尽可能这样一种冷静的、客观的这种视角在写这样一个城市的变迁。而作家笔下的城市传,当然也要关注史,也要关注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这个在作家笔下城市传里面应该不是最主要的东西,或者说不是最主要的特点,或者它的特点不是最主要表现在这一点。我感觉作家在为城市立传的时候,这个城市作家的心中或者在作家的笔下它是一个生命,所以它有历史发展变迁这样一个轨迹,但是这些东西更多成为了这个城市传的背景,而作家笔墨主要落在了这个城市的生命体上面,包括它的代表人物,我们读作家的传记你会看到历史,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人,可以读人也可以品物。这个特点应该说在《海南岛传》这本书里面表现特别突出。

我去年看兆言《南京传》的时候,他对城市有很多有意思的评价,他觉得中国最适合写传记的城市是北京和南京。北京在他眼里看来是个什么东西呢?是类似成功者的形象,天下大同归于北京。而南京是一个饱含了无数盛衰兴亡的地方,如果要写出整个中国的创伤,南京甚至比北京更有意思。至于譬如说我们一般从历史角度讲的五都,像西安、洛阳,在兆言他看来,觉得只能写断代史,辉煌只是在某一个尺度,某一个特定阶段。这样一种评价我想只有作家才会这样,因为这样一个城市在作家的心目当中,在作家的观察和思考当中它是一个生命体,是个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这么一个东西。说一个不太准确的话,是一个充分拟人化的东西。首先大的影响是作家对城市写传和史学家给城市写传非常鲜明的差别,非常鲜明的个性吧,不说差异了,这种个性就是在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当中非常有意思的,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回过头来说孔见这部《海南岛传》,当然也是从地理的,海南岛从远古的地理裂变开始,然后以时间为轴,一直写到海南岛解放,最后补了一笔,就是解放以后最短的那一章,刚才敬泽和鸿鹰说都觉得有点遗憾。当然从一个历史来说,就是这个70年没了或说很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有点缺点什么东西。我当时看到收尾收到这个地方,我也愣了一下,就是后面怎么会没了。后来整个书看完以后,也多少理解。因为说实话,前面这一段基本上整个调性是一个比较苍凉的调性,但是1949年以后再用这个调性写不合适。如果写的不是一个苍凉的调性,这两部分放在一本书里面又不合调,所以以后如果要写,另外再写一个《海南岛新传》或者《新海南岛传》之类的,否则这个书将调性不一的两个部分整一起就弄得很怪了。所以它也是有这样一个历史的轨迹,从先前一直到海南岛的解放。这些历史的轨迹实际上大家看更多的是点,当然可以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但是作者的用笔、作品的发力主要是在某一些重要的点上,这就是作家写城市传和史学家写城市传的一个非常大的不同。譬如说因为大家对海南岛,放在过去,放在一个大的时段来看,大家对海外的海南岛更多的是一个未知,充满着未知,多少有一些神秘,也许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这个地方是被很多朝代的君主选为流放之地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要有使命,再一个地理上让你回来很不容易。

这本《海南岛传》我觉得里面最精彩的,最有分量的,就是说不尽道不尽的流放史。从杨伦开始,多少文人政客的命运都被抛到这个孤岛上,从权力中心一下被甩到了一个政治边缘,人生的大起大落,命运的跌荡起伏,选择这样一些角度实际上就是,第一,把人写活了,第二把时代、把孤雄的这样一个博弈写活了。所以作者抓住了这个地方,把这个地和人契合到一起去了,其实这个地方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充满生命的、充满情感的、充满命运的这么一块土地。当然作者也不仅仅写的是这一块,但是我觉得这一块是《海南岛传》里面最有特点的一块。

同时还有物,比如说沉香,还有花梨,现在死老贵的东西,但是这是那块土地上的物产标识。还有其他的,比如说从古到今的一些除了流放以外的,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些风流人物,包括黄道婆和海南的纺织,这也是在中华民族的这样一个纺织业上留下来的非常有特点的东西。譬如说还有道教,那个白玉蟾,还有儒学双峰,一个海瑞一个邱濬,当然也有现代以来的海南琼崖纵队、红色娘子军,一个军也不换的张云逸等这些将军们,所以这样一批具有某种标志性的、传奇性的人物也是在这部书里面非常有特点的。当然还有很多有特点的,我举的这几个是比较典型的,一批流放的人士,一批物件,一批传奇性的人物,这三块可能是我看下来《海南岛传》里非常吸引大家,也是让大家留下深刻记忆的部分。这些东西构成了《海南岛传》的一个主体,同时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以及这个特定土地上,这个就是作家笔下的地域传,和我们一般看到的历史学家笔下的城市传的一个非常鲜明的差异。很难说谁好谁不好,谁长谁短,但是应该讲这样一些特点恰恰就是文学的长处,我想从这一个角度来做这一块文章,对整个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接下来十四五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所谓几个自信,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的。

李炳银:不拘文体的写作方为大家

孔见这一部《海南岛传》我认为是一部大书,看起来比较慢,慢不仅仅是有五十万字,而是内容丰富,我不愿意在看的过程当中像看一些小说或者有些别的作品那样快速地把它翻阅过去,这个无法翻阅,里面密集的信息、所有思考的这种连接,涉及到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对象,都让你无法把它忽略。

海南岛是一个小岛,相对大陆来说,它曾经被人所忽略,被人认为是一个荒芜之地,但是由于孔见的这个作品,我认为海南岛并不是一个小岛,所以我就说孔见的这《海南岛传》,如果让我给孔见这本书起一个名字,叫《海南岛不是岛》。实际上从这本书里讲,海南岛从历史上、从现实来讲,都和中国的文化史、军事史密不可分。这些年来写城市传记的作品不多,实际上写中国传记最早的是徐刚,徐刚在90年代已经写过,首先写的是《长江传》,给长江写的。后来又写了一个《地球传》,所以我说徐刚胆大得很,写完《长江传》,竟然还给地球写传,因为他的这个视角,像这几年,刚才讲了有《南京传》《北京传》,这个传那个传很多,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文学叙述对象的一种审视和转移,我觉得非常有价值意义。

孔见写的《海南岛传》后面标的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说这是一个传记文学,也并没有说我这是一个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但是叫的是《海南岛传》,我刚才讲这是一部大书,凡是大书,凡是有价值的书,凡是大作家,凡是有作为的人在他的写作过程中会忽略这个问题。无论小说、诗歌、散文,他想怎么写怎么写,他觉得什么有价值就写什么。你说《古拉格群岛》,那是什么东西?那连历史、社论、消息、书信什么都在里面。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你说它是啥?包括司马迁的伟大著作《史记》,当然都把它称为历史,里面包含了很多的这种史论的、历史的、文学的,所以鲁迅叫它无韵之离骚,把它当诗一样看待。所以我觉得孔见这个作品具备这种表现,他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文体,不因文体这个套路被束缚住,他写了海南岛的流放史,写了海南岛的地域文化,写了地域特点,写海南岛的黄花梨,写它的宗教、文化,等等,包括写各种革命的或不是革命的,人物的、文化风俗的方方面面,但是它不管写到什么东西,它都是一种有价值的传达,都是一种有价值的表现,从这点来讲,我觉得这部作品是很丰富的。

再一个,我觉得文学都是一定的环境里面生长起来的,如果你对这个环境、对这个地域的文化、历史、人文东西有了很充分的了解,有了很真挚的感受,你就能写出好作品。所以很多的文学,说不好听的话,现在现今那些小说作家在写小说,但他没有文化,他没有道德追求,他只是在那个手段上面玩花样,玩各种各样的色彩,所谓的编故事,会讲故事就会写小说,一个小说核心就是一个好故事,那是什么观念?故事是为诗情、为情感、为精神服务的,会编故事的人就是个说书人,本来可以把小说上升到大的文学、大的文体的计划,又把它拉回到成了话本、成了学术,成了街谈巷议的玩意儿,看着传播很远,实际没什么价值。这就是我们很多写小说的文学的观念,会编故事他没有文化,会写小说他不知道小说是什么目的,小说的根在哪儿。文学的东西必须是在生长得很宽厚的、丰富的文化土壤上,所以孔见这个作品我觉得它就生长在海南岛这一块土壤上,所以它显得很丰盈、很茂盛。

再一个,海南岛本来是一个岛,但是由于孔见的这种表述,有海南曾经发生的故事,海南岛曾经想和外界发生这种联系,和外界的联系,和大陆的联系,和远方的联系,所以它变成海南岛它不是个岛,它看起来是个岛,实际上不是岛,虽然过去曾经进去很艰难,但是它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海瑞、宋家、革命、红色娘子军,事实上和大陆不曾有过割断。所以我觉得孔见在海南岛所看到的,它远远超出了这个岛,这本书是《海南岛传》,但它所叙述的内容很大地超越海南岛本身这个岛屿的既定的范围,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和大陆历史紧密联系的一种叙述,所以我刚才讲了,海南岛不是岛,确实海南岛不是岛。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这几年来,从可以预见的海南岛现在已经是自由贸易港。那它以后和大陆的联系、和世界的联系更广。我看了里面很多的故事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前面看了那些被流放的故事,我说那些故事里面除了年轻的、有政治的、也有权力的,也有利益争夺下人的命运的那种起起伏伏非常吸引人,当然后面像黄花梨、沉香等这些东西也都非常有价值。

但是我还有一个个人的一孔之见,我觉得我倒不是说你们要从1949年写到现在,这个看法倒无所谓,那可以以后再写,我倒觉得你在写的过程当中,把海南岛包括的这些东西琢磨得比较多,具像的东西琢磨得比较多,但是你对海南岛这个岛屿,在这个大的地球上这个点,我觉得好像设计得不够,特别是它在当年曾经是一个贸易很发达,和世界有很多联系,当然这也写到了,但是它的军事地位、军事方位影响力。为什么这个小岛,我们国家是如此重视?美国也是如此重视?就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海南岛的区位或者军事上的影响力,而且在某些方面是海南岛独有的,在这一点上它反而是独有的,别的地方、内地反而不具备。主要是讲经济、文化这些东西,但是海南岛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对外、对越南,还是对东南亚,还是过去我们,现在我们有西北出海口,我们过去的贸易,从马六甲海峡要通过海南岛走出去,人家外边的进来都得通过这里,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没有顾及到,我认为是一个缺失,这部分我觉得要补充进去,这样海南岛它的历史、文化、军事地位全都综合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好的书,这本书还有好处是什么呢?你打开哪一章,从哪个地方都可以开始看,虽然互相有联系,它都是在海南岛这个核心上辐射出去的,但是都可以独立成章。所以我觉得确实是一部我近几年读到的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我感谢孔见,也祝贺这部书出版,谢谢。

王必胜:文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和人文性、烟火气都有

我和孔见是深交,读过他的很多散文,都极具思想性。刚才大家说《海南岛传》是承继中国文体传统,或说散文传统也是可以的。写传,最重要的一点是,谁来写?写谁?怎么写?我觉得这是第一位的。那么刚刚都说了《海南岛传》确实是不容易写,如今它的成功主要是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作者。我把它全部读完了,难得这么厚一本书让我读完是两个原因,第一,因为孔见的文名,我印象当中散文写得好。第二,确实海南岛这么个大书里面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所以我把它基本上看完了,看完我印象和刚才大家说的那些意见相同,是一部大书、厚书、及时的书。

里面我想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史,史实。第二个是论述,我觉得这个里面孔见的长处这个传里面他是用以论代笔做的,这也是一个地方。再一个是写的是风物。所以一个是史,一个是论,一个人和物,人和物可以放在一起,我觉得这是他的三大特点。史不再说了,只要看那个书里面引述那么多的注,来源出处那就说明对历史的研究是有根据的,这个史的价值和史的引用引述和运用这个,我觉得在《海南岛传》这本书里面他可能已经到了极致了,因为他里面好多出处都注得很清楚。人不用再说了,我感觉写得最好的几个人,李德裕,苏东坡,苏东坡比李德裕写得更好,还有一个憨山德清这个人物写得不错,还有一个叫王弘诲,这个名字也挺奇怪的,他可以隐忍地反反复复地带着那个利玛窦去面圣的故事。还有海瑞、黄道婆,等等,这些我觉得都很受启发和教育,所以说第一他还原了人的个性和特色,第二他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描述。像苏东坡的几次流放,反反复复,两次转折关系,尤其是关于他思想的来源和思想的阐述,我觉得这个是孔见的一些新发现。说苏东坡出世入世,这种精神的特色把他融在一起写,而且阐述,这个我们看林语堂是没有这些的,林语堂是把他说的几个人物,甚至于醉酒美食,等等,孔见写美食这一段也比较突出。所以我想他为什么将人物写得这么活,是在于他对人物的性格本身的提炼,把他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记录,这一点是人物活的原因。其他的刚才说中国的第一个传教士利玛窦的进入中国想去面圣,怎么样反反复复进入,第一次见,第二次又准备复见,包括王弘诲从大陆回来的时候带着旨意这些内容这些细节,活灵活现把一个人物写得这么透。所以我说他写人物在细节方面的运用是相当到位的。还有关于海南岛的物产,包括沉香和花梨木,当下人们对它的喜爱,或者像变成商业基地,现在这种状态,这些方面都有思想的很深介入,我觉得都很到位。

刚才大家说他这个土著,他对海南岛本身的风土人物的抒写那么通透,我觉得这个是因为孔见的常年生活在这里,从祖先到现在27代,900余年,在物的方面他是基本把它融在一起,把人与物和史的融。所以我就觉得这样一个散文化的东西写出了一个岛屿一个地域的精髓,文化的精髓,他以史为镜将海南历史几千年,海南的人文等,串联古今关系、人文探讨和社会人生,有博大的气象和深厚底蕴。

刚才有人说类比《伦敦传》,我翻过它,是80多个小节,它很多东西看起来都是片段,可是《海南岛传》不一样,它是以史带述,以人带史,它是大块的,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史记录,人文精神的记录,它不是那种轻巧型的。这种写作是下了大功夫大力气的,所以我感觉是一个难得的大传,刚才炳银说的对一般人来说,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海南,海南是个旅游岛,这本书不仅是海南文学的高峰,也可成为海南旅游胜地的一个最好的纪念品。

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就是海南有一部分活的东西没写,就是知青在海南的生活,某种程度上知青对海南的文化历史也有一种不小的影响。还有一种感觉就是物方面还不够,你专门写了一个沉香一个花梨,但海南的物很多,比如说有一些不同于大陆的岭南佳果等,苏东坡写过一个茶叶段,他的是有一点小说情节。我想这些风物的东西还不是太明显,你可能以人为主了,或者是以史为主了,这个我觉得以后是可以写的。

还有一个海洋的味道,刚才炳银说的对这个岛屿从军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行补充,我觉得,可以将海南岛的海,南海的海和北边的这些渤海、黄海、东海,他们的区别写出来。

另外,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先看前言后记,刘先生的总序写得如此之好,孔见的后记《时光里的石头》也是秉承孔见散文一贯的风格,文学性、逻辑性、哲理性和人文性、烟火气都有,也是很好的一篇散文。所以,选中作者是一个关键,以后的作者能否跟得上这个传记序言后记这么好的文采文笔,也是一个挑战。

总之,作为一篇大散文、一篇大纪实文学,相当不错、相当丰富、相当厚重、相当饱满。

徐小斌:黄钟大吕、点画离披,波澜老成,丰姿跌宕

孔见欺负我,本来就老眼昏花,还得看电子版,整个是看完了,确实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我对这部书的评价就全都浓缩在书封底这个推荐语上:黄钟大吕、点画离披,波澜老成,丰姿跌宕,如沈宗骞所言——繁山复水、处处宜人,一丘一壑,楚楚有致。如果说还有一点点遗憾的话,也不是说遗憾,完全是我自己的个人一孔之见,我觉得还可以写一点海南岛的巫蛊之气,因为海南岛独有一种巫蛊之气,而且也跟你本身特别符合,所有人都说你仙风道骨,我这次见你,又瘦了一圈了,仙风道骨、瘦骨嶙峋,海南岛确实有巫蛊之气。

因为我也在海南岛生活过,我最早第一次去海南岛是90年代,在晚上的时候看到那个“鹿回头”,当时就是灯光非常幽暗,巨大的雕塑,当时就很震撼。之后因为在海南岛有过一小段生活,我就发现这个地方真是很奇怪的一个地方,很神秘很神奇,比如说我去染头发,他就给我用一种特殊的染料,那个颜色又持久,又不损伤头发,我就问他是什么,他完全说不出来,就说这个是外面绝对没有的, 海南岛的独特之物。还有一种东西也是海南的神奇物,当年我刚到海南,脸起小疙瘩,结果就这个理发店老板说,我去给你到旁边摘几片叶子,他说你回去以后将叶子浸在清水里,然后擦一擦,我半信半疑,回来以后就浸在清水里擦了擦,立刻就好了。后来他还给我一个枝条,他说这个你种在那里就可以活,不但可以治你这个脸上的小疙瘩,它还可以治很多东西,假如你像茶叶一样沏成水喝,你还有清心明目的感觉。后来我就种了。种活了以后,我就把它那个叶子当茶饮,我觉得胜过很多的茶,它明显感觉到很清爽,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海南岛真的有特别神奇的地方,所以整部书黄钟大吕,丰姿跌宕,饱满通透,我唯一的一孔之见,是如果再补充一点点海南岛特有的那种巫蛊之气。

韩小蕙:以人代传,以文代史,以乡愁代情

发言越到最后就越不好说,前面大家把那么多精彩的都说了,我自己就说我对孔见这本书的三点感受。这本书肯定是一本会传下来的大书,祝贺新星出版社,祝贺孔见。

我自己觉得是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从体力上说,就是它是以人代传的写法,这种书写方式就突破了过去我们对传统的那种地方志传的定式的写法,现在孔见他是完全一种新的解构方式,就是以人代传,就是以鲜活的生命流淌,代替了那些没有姓名的那种典籍资料,表现出一种写传的创新精神。我对这点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您可能寻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这种比较好的解构方式。

第二,以文代史。从文字的实现看,炳银说它完全是一种诗的语言、诗的视角,当然表扬一种文字好的时候,就是用诗来表扬,我觉得其实孔见这本书是一本特别好的诗性散文,它的那种表达,每个字、每句话、每个标点符号,你都可以看出来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炼,就是锤炼的炼,锻造的那种炼。过去我看过他写无字的时候,长篇小说写了12年,他真的是用写散文的那种炼的方法写小说,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符号地炼,这次我看到孔见写这本书也是这么炼的,每一章都是呕心沥血的一篇散文,毫不松懈。其实写作的人都知道,你用了多大力气,它在文字上才能体现出多高的高度,稍微有一点点松懈或者是哪天精力不太好的时候,文字立刻就掉下来了,实际上大家都有这种写作感受。我觉得孔见这本书他始终保持紧绷的感觉。

第三,我觉得他是以乡愁代情。我过去也是读过孔见的一些散文,孔见我曾经对你的有一些散文不是特别理解,咱俩没有机会交流,就是你写的那种漂泊感我就不是特别理解,你老觉得好像你是生活在一个岛上,好像离大陆有那么一个距离,主要是有精神和心灵的距离,你老有那种好像是不安定的那种感觉,我当时就读到这点,我就觉得特别不理解,你们海南还有一个作家小健,他曾经跟我说过,就是说海南岛的人看中国大陆的看,只要过了琼州海峡就全是北佬,当时我特别不理解,就是我们比如我是北方人,我们觉得南方人好像过了长江应该是南方人了,但是小健告诉我他说过了琼州海峡就全是北方人,海南人的那种感觉跟大陆人是不太一样的。你家族在海南岛生存了27代已经900年了,在我们看来海南岛它也是一个大陆,而且它是一个最真实的一个大陆,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以前不太理解。但《海南岛传》在这方面做了充分的倾情叙述,尤其是衣冠南渡这一章。我觉得这是你特别独特的一个感受,沿着这个挖掘更深,把这种特殊的感觉告诉我们。

王山:举重若轻的书写

这本书它在有些人眼中是疑似非虚构,确实在我眼中我觉得就是疑似的散文,为什么说疑似呢?确实就是这个文本来讲,跨界,交叉,也很难说有着什么多少规范的说法,所以有时候又说被它里面这个书名给迷惑了。我倒是觉得不必完全拘泥于它这个书名,我看这本书就是看得很轻松,看得很有意思,拿起来每次看完就不是一种任务感,当然也有任务感,但是在任务感的同时,其实我觉得我感受到的这种趣味,这种收益,这种受到的启发,更大大地大于那个为完成研讨会的任务而看这本书,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刚才小蕙老师说写得很用力,我想换一个表述,就是说这个用力恐怕不是在写的时候,这个用力可能是在孔见先生他一辈子做学问这个修养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而这本书的阅读中,恰恰令我感觉到他是一种轻松,是一种闲适、随性、随心,实际上也是一种举重若轻,就是他很多很沉重很重要的世间的道理,世间的大义,丑陋、理想、追求、奋斗、牺牲、曲折、荒诞,他全化作了很轻松的某种回望,甚至是一种故事性的讲述,我觉得他是化重为轻。

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很多和涵养有关的精神上的、性格上的、文化上的,这种海南文化的精神,包括他和中原,和大陆种种关联关系和演变过程。但是我确实也有不满足的地方,因为我实际上跟海南,我不能说很熟悉,但是我确实很喜欢,这是非常真实的,比如海南的这种它的天气这种变化,它的云彩,它的光,它的影,它的海水,它的植物,包括它本地人的这种性格、声音,你可以只有前世没有今生,比如说解放后就不写了,我觉得是可以的,但前世这些人到哪去了,作为一种本土的这么生活下来的人,怎么更精微表现,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像还比较欠缺。时间关系就简单说这么多。

李少君:孔见象征着海南主动创造文化的一个开始

看了孔见这本书之后,我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就应该是孔见写的书,他不写就没人写了,这是强烈的感受。第二个我觉得可以肯定地说,这肯定是目前为止关于海南岛最好的一本书,因为我说这个话,是客观地说也是有科学性的,因为我自己在大概90年代末也写过一本海南岛类似那种指南,但是我也想显得高深一点,我当时叫做《人文感性旅游指南》,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我曾经看过一个笛福的介绍,说最著名的一个伦敦指南,实际上是一个大作家笛福写的。我觉得就应该由作家来写这种东西,因为我喜欢经常去全国各地到处旅游,跑到一个地方,我就喜欢找当地的这种书,要不就是闻世著作,要不就是旅游指南,到一个地方我都会搜集这个,我就没看到过本一本我比较满意的书。那么我就想自己动手写一下,大概就是1999年底,当时孔见也看过这本书,好像给我都推荐过,包括我们当时海南的省政府和一些来旅游的人推荐过,但是我觉得孔见这本书是更加厚重非常深刻的一本书。那么我认为为什么这本书如此完整,写得这么好,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大文学的一个传统,就是文史哲融合。当代文学我觉得为什么这个魅力经常觉得不够,我觉得就是这个文史哲传统的一个欠缺,现在很多的文学作品要不就是一点个人感受情感,要不就是只是一种简单的事实的叙述描述,还有更多是说教。只有融合才能达到这种真正的长久的魅力。我觉得孔见这本《海南岛传》是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个因素。第一个是它的文学性,因为孔见本人以前写诗也写散文,小说,他的文学能力,叙述能力修辞能力是非常强的,有非常独到的个人风格,而且这种风格里面饱含他的情感。

我看到里面很多文章,我都忍不住划一些线在下面,因为这个文字特别好,比如说第7页他有一段关于海南岛,他说这个地方“包括一条蟒蛇活吞一头麂子,一窝蚂蚁分解一匹死去的黑熊,一群癞蛤蟆撕碎一只受伤的天鹅,一棵活了上千年的陆均松被白蚁掏空,在台风中怦然倒下,全都是自然力的一种抒泄与传递,没有分歧与争论的过程,显得平静无比。海南岛的时光就在花梨木的芯格里默默地流淌,洇漫出隐秘而绚丽的花纹,等待着人类的到来。”你像这样的语言就是诗一般的语言,非常之好。所以他的这种文学性是非常强的,很多的地方,不光这里。包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看不见的商道,就这样从波峰浪谷与崎头磁石间踩踏出来,并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者‘海上陶瓷之路’。在这条此起彼伏的液态道路上,集聚着那个时代最不要命的人。”你看这里面很有力量,所以第一是整个的书他的文学性特别强,第二就是他的历史性,这个历史性我觉得两个方面都表现得很好,可能大家刚才更多的是关心大家熟悉的一些人物,像苏东坡这样的,但是我觉得他里面关于家族史这一点是他的一个亮点,因为海南岛实际上它历史上与福建很相似,大量中原家族南下,海南岛实际上很多的家族,追溯源头,就像包括孔见他自己家族都是几百年。那么这样的家族史实际上对整个海南岛的文化构成,整个文明的构成,是一个很大的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他们都可以追溯到很清晰的种族。家族史这个史实性是非常强的,比如说关于李德裕,李德裕大家可能关注的是李德裕这个故事,我恰恰关注的是他里面写到李德裕归葬之后他的弟弟留在岛上面,又到了清朝末年,崖州诗人吉大文还有两广总督张之洞又去找他的后人,我觉得这个书它为什么特别好,那天我看网上有个文章,说孔见这本书引发了海南岛一个阅读热潮,我觉得就是一个寻根潮,很多人可以在这个书里面找到他的家族史。这个史料性很强,而且他这个寻根都是有根据的,因为我也写过类似的东西我知道,孔见下的功夫可以说比我强多了,他是到了很多地方,包括白玉蟾,到过白玉蟾待过的地方,像武夷山,他也去寻过根去找过。我那个时候写就是完全根据书籍资料,而他是真的脚踏实地地到了原来那个地方去找,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考古学家一种认真的态度,尤其我作为一个在海南岛生活过的人,写过同样书的人,我看了之后感觉到他很用力,很用心,下了很大功夫,这是一个。

这个历史性除了这个家族史这种史实性史料性,另外他里面很多东西也比较好玩的很有传奇性,这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里面我觉得可能很多带了一些想象的成分,但是他这个很有意思,这种想象也是对历史的一个补充,这种想像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他这个显得很传奇,读起来你觉得引人入胜。像海丝之路这一章,应该是有一些事实的根据,另外加上孔见的这种想象力,他给勾勒了一个大的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脉络,这个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我觉得很多人读了之后,对整个当时海丝状况会产生兴趣,其实仅仅这一章我觉得以后都可以单独写成一本书,当然这个是后话。总之,他这种历史性史实性是体现在不同方面。

第三个就是他这种哲理性,孔见本人是思想界思想能力很强的一个作家,当代作家一个是感受能力一个是思想能力,那么感受能力肯定是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功都会有,但是思想能力是考验一个作家或者一个人能否成为大作家的一个基础。孔见这种思想力是非常强的,比如说最典型的像沉香与文化的关系这一章里边,沉香跟魔、道这种关系他梳理得都非常清楚,让你可产生很多这种思想上一些升华。还有一个他从文明的角度,比如说像苏东坡白玉蟾这样的具有文明诗意的人,对他们的这种思想的梳理也给人很多启发。所以孔见他的这个《海南岛传》,最典型的就是这种大文学的传统,文史哲融合的传统,也使得这本书成为一种真正的厚重之作,当然刚才大家说的从娱乐和趣味角度它肯定也是很有价值的,里面传奇性故事性都有,这个不需多说。但是从文明史的角度,它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刚才大家说孔见对当代部分涉猎得少了一点,我觉得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自己说他以后还会继续写这个当代的部分,我觉得当代部分其实对海南岛也很重要,当然也是我自己的一个浅薄的认识,我觉得海南历史上还是很被动的,包括贬官,包括历史上知青都是很被动的一种文化的创造,海南在1988年建省办特区之后,它开始了一个新的转折,尤其到现在自贸港,它开始要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自己的文化,跟以前这种被动不一样。那么我觉得《海南岛传》这本书出现在这么一个时候,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象征,标明了海南的这种文化自信。我觉得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象征。这本书可以在海南岛的文化史、文学史、文明史上都会留下他的印记,当然我也祝愿也希望孔见在后面能够在海南的当代这个角度写写海南,因为他也参与了海南很多当代文化的建设,比如海南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报纸,叫《海南开发报》,他是当时这个报纸最早的一批员工,而且后来也成为该报纸的总编。我觉得他象征着海南开始主动创造文化的一个开始。我觉得孔见以后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马良:作家写史的标杆之作

我算是《海南岛传》最早的阅读者和评论人之一,那篇评论的主体部分发表在《文艺报》上。我是一个不太喜欢重复自己的人,今天来到中国作协又听了这么多大家的评论,再加上我一直持续关注这本书,也关注海南文化,所以也从大家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有一些新的观点想发表出来,就教于方家。

今天我们来到中国作协,经过门口就看到鲁迅先生铜像,我就想起他写的《摩罗诗力说》《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其实这就是作家写史。孔见这部《海南岛传》,实际上也是作家写史,跨界写作。

作家写史,谈何容易!有些地方史传的书写,也是作家写的,不那么令人满意。他们中有的不尊重历史,包括缺乏史学训练,爱用第二手资料,不肯下苦功;有的过于相信传说,好离奇之论;有的干脆应付,也写不出风采和特点。孔见不一样,他既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学者,所以大家包括敬泽主席高度称赞这部书,说这是到目前为止作家地方史写作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某种程度上是建立了标准,树立了标杆。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当,而是恰如其分。从孔见这样成功的尝试后,我们也可以讲,作家写史,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作家在感性、文笔等很多方面具备其他领域作者不具备的优势,如果他再在史学修养、思想文化、理性思考等方面也有足够的优长,则会写出不同一般的佳作。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丰富性,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以我国地域文化的宽广闳深,地方史写作正在蔚然兴起,我们的作家们要做好准备。这个时候在中国作协这样的殿堂来探讨孔见这部作品,很有意义。

孔见的这部书,很多人都称它为“大书”,并不偶然。虽说写的是地方史,但它的意义绝不限于一个地区,这也是它超越了一般地方文化的概念,而具有了文化史的价值之所在。这也就是敬泽主席强调的“整全性”。海南的历史人物,像马援、冼夫人、苏东坡、白玉蟾、黄道婆、海瑞、丘濬、宋氏姐妹、红色娘子军等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海南的历史进程,从一开始秦汉的开疆拓土,到冼夫人开始民族大融合,到贬官开始的文化传播、融汇,然后到丘濬、海瑞这种海南岛文化的自觉、自信的开始包括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还有后来下南洋、宋氏家族等,其实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历史各个阶段的特征。孔见把这些都写出来了,大家才用”大书”赞之。如果简单限于地方性的人物传记、琐事记载,恐怕就不够格了。当然刚才少君讲了一点,建省前的海南文化相对还是被动性的,因为海南它还是偏居一隅的,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它已经开始有一个自己主动创造的历程,很多人也遗憾孔见先生在这部书里还没太写当代史,但不代表他以后不会写,而且在对海南过去历史的观照中间,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已经有一种很强烈的当代意识。海南史中的很多胜义还是被他揭示出来了。

说起作家写史的传统其实由来已久,就以地方史写作,《国语》就不提了,从《越绝书》《吴越春秋》到《华阳国志》等都很有光彩。其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国文化中的史部,也是文学和历史分不开的。之所以激赏孔见这本书,我也是有比较有鉴别的。我也读过大量关于海南岛的著作,有通史类,也有包括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丛书这样的传记,比较起来孔见这一部书确实优长突出,我也认定孔见这部书是目前为止写海南尤其单篇著作里面是最出色的。托马斯·曼说过一句话,“伟大的长篇小说是无所不能的”。其实大作家的“跨界写作”也应该是无所不能的,他应该具备包罗万象的能力。相比较而言,一些历史研究者的地方史写作,相对比较拘谨和刻板,有些文人写史则涉猎不够或思考不深,各有其弊吧。其实跟他们各方面的修养不够有关。

孔见老师的特长,是儒释道的体悟以及文史方面的综合修养相当突出,包括哲理的思考。所以他切入海南历史以后,我认为他在历史研究上甚至也有一些自己的独特贡献。刚才大家都谈到苏东坡这一章,我觉得除此以外,“衣冠南渡”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章节,这是本书的两个高峰。苏东坡是到过海南岛且影响海岛至深且巨的最伟大的文化人物,对他做一个全盘的解析,不光有海南史的意义,也有中国文化史的意义。衣冠南渡则是对海南的文化本性的一个定义,这个双重奏很精彩,非常重要。

当然,现在看这部书,也不是没有缺点。孔见老师写海南风物,就写了花梨木和沉香,他实际上是写一种他的追求,是对海南最美好的东西的一种提炼,也是孔见老师对于海南文化最高格的一种肯定,但他多少忽略了其他风物,因为在孔见看来,它们不够“格”。实际上,写沉香写花梨,还是在写人,是人格化的。说孔见有些“贵族化”过了,他笔下“海岛与烈女”等也关注了海南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对理解海岛人的生存状况大有好处。但孔见这部书确实大量篇幅还是给了历史文化名人,对于社会大众、风俗习惯等给予的篇幅比较少。实际上海南历史也是杂糅的,可以说既有贬官,也有大量戍边的士兵、逃难来的老百姓等等。例如海南方言的形成就给忽略了。其实海南的方言史就是它的移民史,尤其西部的方言很丰富,其实体现了不断移民的历程,这块忽略了挺可惜的,因为孔见作为海南西部人,对这些是熟知的。我们说到他忽略了当代史或情有可原,他有自己的考量,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写方言及其背后移民史的丰富性。还有就是孔见出生在海边,对海南“海洋文化和内陆农耕文化的交响”特性也应有所认识,像潭门港渔民、更路簿应该好好写一写,内陆就是黎苗和本土文化的互动,以及像林森写的比较多的乡镇小说体现的风俗特征,刚才徐小斌也涉及到一点,就是它的巫蛊之风,例如“军坡节”“公期”这样独特的风俗,琼剧、调声、山歌、哩哩美渔歌等民间文化。实际上它是来自中原的汉文化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留存下来以后,由于慎终追远、由于寻求族群认同感,跟周边地区既要区别,又多少受影响,这样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这些我觉得还可以再深挖,今后孔见先生可以补叙,其他作者也可以在这些方面发力。在此就提一些新的路向。

作为一个注意观察海南文化史的人,我还觉得孔见先生这部书也不是孤峰耸立,也有其文化缘起,我会特别提到海南建省后人员往来、社会实践、文化思想的激荡,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包括《天涯》杂志也是在全国很有影响力,包括韩少功老师是国内思想性写作的主要作家之一。海南有从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到自贸港这样丰富的社会实践,海南有海纳百川的人才结构,加上少功老师创办且长期领军的《天涯》杂志对创造性、人民性、思想性、探索性等的推崇,或者说跨界写作的提倡,使得海南的一些文化人具有一些共同的追求。顺带说一下,我觉得跨界写作是一种必须,真正伟大的创作必须是跨界的。那么这样一种重视历史社会文化的思想性写作,在孔见这本《海南岛传》,包括梅国云主席的现在称之为字相艺术,以前叫笔外意象里都有体现,字相艺术也充满了对社会、历史、人生各方面的思考,很富创造性,是“这一个”的创作。还有包括很多评论家像刘复生、李音以及我本人等,还有像张浩文、林森等小说家等,他们都有一种对社会历史文化持续的关注和思考,综合的跨界的表达。这种文化形态在海南形成,也并不是偶然的。我感觉这个东西还可以再继续深挖,这个路线还是很有价值的。

所以我觉得今天在中国作协探讨这本书,非常及时。《海南岛传》这本书的价值,应该会越来散发出它的光芒,它的续编也有待孔见先生,也有待于我们很多人一起来续写。

林森:看到孔见更开阔深邃的一面

关于海南岛,其实孔见主席这本书他不是第一部写海南岛的这种史书,最近海南出版社也有出过一套琼崖文库,它里面有汇编了一些,包括日本的、法国的,美国的一些学者,包括胡适的父亲也在海南岛绕了一圈以后写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记录。但是在我看这些资料的时候,很有意思,他其实还是一种从外部看海南岛的过程,他往往会从海口登岸以后,绕着海南岛西部走,绕一圈回来之后,他就会发现海南岛的风俗怎么样,它的自然资源怎么样,尤其是日本人他当时这种考察笔记,当时可能更多的出于要在日本人来中国准备做开发之用。所以他更多倾向于自然资源这块。而孔见主席他是从海南岛内部长出来的这么一个撞击,就跟其他作品还是不一样。

所以我看这个书,有三个层面上的意义。首先它对海南岛是很有意义的,前面很多专家也谈到,他写了三个东西,一个是海南岛历史的一些大的事件,包括他的自然裂变生成,后来一些大的历史事件,包括黎族人心给归顺过去,等等。还有他写了很多有代表性的人,比如苏东坡,包括被贬的五公,这样的对海岛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深刻影响的人,这是一部分。还有物,花梨,沉香等。所以他从历史事件,还有人、物这三个方面,对海南岛深度挖掘,这对海南岛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一个意义,是对于海南文学的意义,因为他会使得海南作家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包括我们地方题材跟这种中华文化共通性的一种表达,他应该怎么平衡这个关系,他可能也会提供给我们很多后来的作家一种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说,这本书对孔见主席本身它也有很大的意义,我个人感觉他以前的作品还是比较向内,更倾向于向内心挖掘,包括他早期的思想随笔,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困境的表达。但这部作品里面,他将个人困境跟这块土地、跟更大的世界、跟更长的历史发生关联,并进行深刻的哲理析辩,所以在这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孔见更开阔深邃的一面。还有另外一点对他的意义,因为他今年刚好60岁,可能也是慢慢要从这个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觉得对他自己来讲,可能跟当年的韩少功老师写《日夜书》一样,可能要在逐渐退出岗位以前,给自己一个对海南岛的礼物,这个礼物对他来讲,这个意义可能也是挺重大的。

张莉:《海南岛传》深具文学史意义

首先特别要祝贺孔见老师,因为跟孔见老师认识很多年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特别喜欢《海南岛传》,这周我一直在看,在我拿到这本书之前,我想象中的《海南岛传》应该怎么写,和我真正拿到的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这个差别让我感到很惊喜。

其他老师都说自己的看法,前面的看法我都很同意,那我在大家的基础之上讲几点。因为首先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地方性的叙事,这个毫无疑问,但是从我的阅读经验来讲,我最看中的或者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的人文性和人文情怀,首先这里边写到很多人物命运,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比如说第19章他讲清代诗人的生活的时候,他里边提到了陈圣玙的故事,他原本夫妻生活很好,后来到了儋州多年,他就跟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了,进士黄河清借他妻子口吻写了一首歌,特别打动人。之后是一个悲情又感人的故事。孔见老师这里边有很多作品,很多故事完全可以再抽出来,在这里它是一个枝桠,延展它一定会长成一棵大树,而且是一个非常好看的故事,而且它都是真实的原型。非常打动我。

所以我觉得某种程度上,孔见老师他是一个文学历史中那种历史空间里的拾荒人,他把我们先前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就是收集起来,放在他的作品里边,他使这些东西闪闪发光,这些人在孔见老师的作品里面重新焕发了光泽,尤其他讲到很多海岛女性这种故事。包括吴小姑和许小蕴,海南岛最著名的两位女性作家,两位女性诗人,她们命运多舛,红颜薄命,但是又非常有才情,又为才情所累。

另外他里面非常有震憾感的,是海岛与烈女的故事,比如郑一嫂那样的一个女性,特别刚烈,在《海南岛传》里边,有一大批那样非常有节气、非常烈性的女性,同时她们又有才情。尤其看到山匪海盗他们洗劫城乡的时候,首先受到冲击或者是命运受到撞击的是那些女性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性。虽然这几段它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文学性的内容,戏剧化的处理,但实际上他是用一种平实的叙述传达一种戏剧性的命运。在这个作品里边,它使这些历史中烈女的形象,重新让她们有了另外的意义。那些海盗来到海南岛的时候,这些女性其实是比那些普通男人更有节气,更有勇气。所以里边他提到海南岛人民的命运,就是那种命运感其实是非常打动我的。他说到在海南岛生活的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妇人,她们也会非常艰难和慌乱,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命运的灾难就会到来。那些女性就像是风中的芦苇,她们的命运因为孔见老师的书写重见光泽。类似这些,在孔见《海南岛传》里,他引导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个体的人,他们真实的命运和真实的生存。徐贵祥老师刚才他说到的万泉河红色革命,娘子军那一部分,那也是我非常感动的。这些革命对于这些女性来讲,尤其对海南的女性来讲,实际上是更深一层意义。这部作品同时也写到了革命之后,这些英雄女性真实的命运,包括琼花的命运,取材于红色娘子军但是重新进行了一种处理。实际上是去魅又重新还原,那些女性革命过,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这个现实是日本人入侵、国破人亡的时代,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很悲惨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他摒弃了那种猎奇化的风光化的书写,从而重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海南岛的生活。也就是在此意义上,为什么他的写作跟其他人的那种传记写作有很大的不同,就是他使用了一种本地人的视角,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时候我们在书写当地人生活的时候,我们用的是旁观者和观光客的视角,而孔见老师他的写作,因为他本身出生于海南岛,几代人都生活在海南岛,所以他资料翔实,情感丰沛。但是他在写作的时候你看不到那么大的用力,但实际上一字一句皆关情感。我觉得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所以我为什么说非常喜欢《海南岛传》,因为它没有那种虚张声势的东西,这里边切切实实地书写了海南岛人民的历史,人民的命运和人民的生存,他把海南岛视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乡。

所以某种程度上,通过这本书,孔见老师他实现了一种文学梦想,就是为海南岛做一个文学的传记,因为每位作家都会在文学的空间里边书写自己的文学乡原,而一般的都是以小说的方式,而孔见老师他用一种非虚构的这样一个基于真实的书写,建构了海南岛文学乡原的一个文学地标。在此之前,海南岛还没有一位作家能够做这样一个大体量、这样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学乡原。由此海南岛在孔见老师的笔下焕发了另外一种光泽,我觉得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非常重要的贡献。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这是独具我见、独具情怀的写作,这是一本令人尊重,也令人敬重、令人感慨的一本书,作为海岛人,他为故乡写下传记,作为作家,孔见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上写下了一个宝贵的文学乡原。也因此,《海南岛传》深具文学史意义。

邓凯:我觉得用“文笔优美”这样的词来形容本书,力度远远不够

之前没有见过孔见先生,但是读了他的《海南岛传》之后,又见到他本人,感觉好像是大师北上了。我以前对海南的了解非常有限,从历史上说,我觉得海南岛是一个蛮荒,尚未开化之地,或者是一个战国纷争当中,大家去避难的一个地方,或者说是一些人人避之不及的边关流放之地,但是在今天我们心目当中他是一个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人人趋之若鹜。海南从地理版图上看,很像一个画家在一个宣纸中作画的时候,一不小心滴漏了一个绿色的颜料,跟大陆形成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大的文化和海岛的文化往往纠缠不已,欲说还休。在这个书里,我也读到这种复杂性。

就我个人而言,始终觉得海南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但是美好在哪里呢?实际上不甚了了,了解不是特别多。就像一只椰子一样的,你知道它很美味,但是你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粗糙坚硬的外表,你要感受它可能还需要通过撬开它粗糙、坚硬的一个外壳。这几天我拿到《海南岛传》读,我觉得我找到一个感受海南岛魅力的很好的一个路径。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孔见先生的一个雄心,为人立传本身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你要从他的身世、家族,他的成长经历,他的学识、他的性格各方面来介入。但是为城市为一个岛屿立传的话,就更难了,因为它有一个巨大的时空跨度,同时在多个层次里,非常难以掌控这种精神的体量和文化的体量。而且写这种地域传记,可能得基于史志,又区别于史志,区别于各种城市的笔记小说或者是野史这些,题材更庞大,体量更庞大,在写法上尽管是一个非虚构的,但是它可以容纳更多个人化的色彩。

所以我觉得五十万字的篇幅要把海南岛的前世今生做一个比较精当的描述,应该说很佩服孔见先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这个书里说海南岛没有老虎,但是我觉得孔见先生是心有猛虎的,要不然处理这个题材会很困难。还有一点我能感受到孔见的知识储备非常庞大。如果说人一般的储备是几万立方,他可能是几十万立方,几百万立方的。我们以前看到更多的是介绍一个地方,从一个概况、简介,行政区划、人口这些,这种非常表象的一些东西。但是《海南岛传》既呈现了一个地质意义上的海南岛,还有历史海南岛,人文海南岛,经济海南岛,民族海南岛、宗教海南岛,还有动物的海南岛、植物海南岛,甚至杰出人物的海南岛,还有战争视野当中的海南岛,甚至国际交流海南岛,它呈现海南岛复杂性、丰富性,同时也简括了人们对海南岛一个整体的认知。所以我觉得用“文笔优美”这样的词来形容本书,力度远远不够。

尤其非常可贵的是,大量的这种岛内和岛外到来的人在海南岛生活,对海南岛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和影响。尤其有海南人风骨,就是一个人的性格里面,在中国文化传统里有一些非常坚硬的地方,纯度很高的这种部分,这是很有意思的,挖掘其中产生的原因,也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我觉得孔见先生非常聪明的一个写法,不是用编年体的这种写法,因为要用这种方式来写的话,写起来非常困难,他选择海南岛的这种有代表性的能够见出海南岛性情的,有地域特点的,能见出它的风情甚至是一种标志性的人和世界串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方式,我们在南海当中常见的九连屿这样的。这种把精华的部分像珍珠一样串起来,这个方式特别好。

我特别喜欢的一点,孔见先生把这个书当成诗一样的诗化产品来写。诗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语言真的是非常非常美的,哪怕是把它作为一个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非常美的。

某种意义上讲海南岛这个传记的个人化的色彩也非常重。有点象一个人的海南岛,刚才我们孔见老师说的,是一孔之见的海南岛,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往往是一个人风格化、辨识度高的一个肯定,这个非常有意思,当然这或许是因作者家族已在此地生存了九百年,已成了土土著所产生的烙印吧。我觉得在众多的城市传记里面,这其实是非常难的。

另外一个,我想稍微有一点点讨论的话,因为我觉得咱们写这个书,还是采用了一种全知视角,全知的视角是上帝的视角。我们在解释海南岛的前世今生的时候,多少次在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这么一种口吻,我们在用一种解释权来叙事,那这种全知的视角,在写作当中还是存在一种危险性,因为它跟读者构成了一种相对紧张的关系,就是你在表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容易遭到读者的质疑。比方说171页说到南渡江的时候,说南渡江每年要携带大约五十万吨沙子入海,换算一下,大约每天大概在1369吨,像这种表述、这种论点的出处在哪里?它实际上还是需要一些支撑的(编者注,据资料记载,南渡江确实每年有携带近五十万吨沙子入海)。

支撑你观点的一些物料,它可能需要一些史实或者是来自科学论证的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书中有一点很好的地方,大量的图片在图文互相佐证,这个是有意思的。

我从孔见先生这个后记里读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怅然。我特别能感受到他一个人经常站在海边,看到这种海浪无休无止不知疲倦地拍打海岸这种绝望感和怅然感。可能跟这种感觉相匹配的,大概只有像陈子昂写的,念天地之悠悠,独伧然而涕下的这种感觉。他写《海南岛传》仿佛是个人身世的一个自述,他站在海边,感觉到被这种腥咸的海水从中包围,同时也承受海浪无休止的冲击,坚固的事物都已逃离,朝任何一个方向走去。有一种被遗弃之感,有一种孤独,渗透了全部。

所以我有时候又觉得,能不能从一个岛外的视角来看海南岛。因为你在海南岛呆的时间太长了,就像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的。可能另一个人写海南岛可能也不一样,你让他写一年,他可能也会写出一个海南岛,但是他的海南岛与孔见先生的海南岛,它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差异性?所以比方说不断的从考古或者其他的地方,不断的再有史料、再有资料,从岛外的视角来看海南岛,可能这个书也有味道,哪怕在一个人物里,你把不同的观点都放在那一篇,可能也挺有意思。

这个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是我很愿意把这个书放在案头,时不时的翻一翻,确实是一本很好的书。

刘大先:既是地方史,也是民族史;既是风俗通,也是名物传

孔见老师这个书,如果用几句话概括,它既是一个地方史,也是一个民族史;既是一个风俗通,也是一个名物传。以丰赡扎实的材料,细腻精致的文字,阔大开放的视野,呈现出时空与人文的交织,让海南岛以圆融完整的形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流动而生长的空间。如果我要总结,我会这么总结。

谈一下我的几个简单的看法。一个就是很显然这个书是一个非常有信息量的一个书,它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如果一个外人对海南不是很了解的话,读这本书最基本的一个收获,就是他能得到一个知识的吸收,他能够得到关于一个区域,一个地方比较整全性、脉络性的这样一个知识,而这个知识正好展现出一个多样性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这个书最基本的一个价值,很显然,即便我们不从伟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很值得读的一本书。

第二我就想说,这本书我跟邓凯观点倒不太一样,我倒觉得这是一个站在海南看世界的一个主位视角的一本书,这本书显示出一个变化性,一个不断流动的这样一个空间。你看你从这本书的脉络里面会发现,其实最早海南是一个,大概从边关开始,从汉朝开始吧,从路博德,然后到隋朝唐朝,开始有边关,一直到南宋,中原人大规模衣冠南渡,很多人慢慢在这个地方,将他乡做故乡,慢慢定居下来,跟当地的土人相结合,互相之间有一个交融。你看很多边关的后代在当地生活下来之后,其实我记得里面写了一个细节,再过了好多代之后找到他们,发现他们跟当地的饮食、衣食、风俗都很相似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显示出动态的一个过程,是符合历史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显示出了历史本身的真实性。

整本书读起来确实是非常大的一本书,它的文字特别的美和耐读。一直到最后,像小蕙老师刚才讲,它气都没有泄,这个读起来很难得,尤其是这样厚的一本书。

说到选材方面,我倒觉得如果要我来写的话,我可能会补充一个章节,就是关于比如说当地人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的民俗、他的生计、他的节日、他的庆典,等等,因为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构成了更广大的、更主体性的人群,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吧,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所呈现,因为我之前也去过像五指山等地调查过,他们那边彝族的节日,这里面孔老师也提到了。实际上还有很多,我们想看一看文化生活这方面的,节日、礼仪,如果有可能补充这么一章,这个书可能会更加的完整。

周泉根:岛与岛居者的一次历史性和解

岛、洲与大陆,都是依人心定的。苏轼在海南岛就曾自解:“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四海中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澳洲大陆何尝不可以是岛,而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格陵兰岛也当然可谓之第六大陆。但在三点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南岛,鲲鹏鹪鹩随便都可以目测到四围的浩渺沧波,完全合乎汉字的岛的象形。英语中常用的岛叫“island”是个合成词,即isle加land,诗行中一般都用源于古法语的isle,音声都非常可爱,也写作islet,let这个音节本来就有“迷你”的意思。英语的岛中还有一个源于拉丁的单词insula,英语isolation(孤独)就派生于此。孤独,微小,苍茫……与汉字一样,都表征了一个意思:岛之传适合用文艺腔。“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经典译文是“Fragrant grasses, lush and green, all over parrot isle”。但传这种问题,就复杂了,有人自然想到人物列传,这当然不错。其实,文质彬彬的中华文苑,只有“传”这种文体,通行了经史子集四部。传,首先是六艺经传,附庸于经的文体,如《毛诗传》。到了晚周两汉,“《传》曰”很多时候又指子部文献,尤其特是《论》《孟》。太史公于史部首创列传之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从此转成乙部之正体。孳乳创造,旁逸斜出,传之体又不囿于纪人,更可以藉讽物,如韩愈《毛颖传》为中书君毛笔立传。这样传又从儒林、诸子、史部转入文苑,成为寓言等非常自由的抒情说理的集部文体了。为一时一地一城作传的白话文学,《呼兰河传》可谓代表。自云登岛九百年的孔见所作《海南岛传》正是一岛千载的抒情散文诗。如果只是看目录,似乎本传是一部有哲思的沉思录,且孔见以传之名,讲了许多故事。然,直到读完“后记”,我才幡然明白,不是作者不讲史德,而是我不讲武德,盖作者别有文德,所寄所托,乃是借着对岛上风物史事的溯洄从之,作者来了一次对家山本元的自证,是一次自我的摆渡之旅,并且最后靠岸了。海南岛本在北海之腋窝,一直向着南海逆时针自转着,一点点疏离,至今已经转了一百五十度,几乎南北掉了个个,且还在继续。这种与地球同方向自旋在视觉和心理上都是非常拧巴。而这正像千年岛居者的主流心态,一方面“远观沧海阔,万波总朝宗”,在大一统的感召下努力接上中原之正统,一方面又希望自我树立,标新自强。即使是现在自由贸易港建设,也无不彰显这种文化心结,像极了一个叛逆期少女与母亲之间的深爱与愁结。不论是丁谓、苏轼那样的入岛谪居者,还是邱濬、海瑞的这样入世的出岛者,岛都给予了他们双重的情感,而一个曾经在海岛西南想独创一个哲学体系的年轻人,终于通过一部岛传实现了岛与岛居者一次历史性的和解——怆然、彷徨、成长、自立、融合以及感恩。

孔见:向海南岛和母亲致敬之书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海南省作家协会联合给我这样一个岛民的《海南岛传》举行这么隆重的、高规格的研讨会,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更要感谢的是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专家给予这个书投入的目光,以及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意见。这里面有很多支持我的,我觉得是对我本身的一种鼓励。我相信我不会因为这种鼓励而得意忘形,而是能够更多的投入更深入的写作。《海南岛传》,是一本致敬之书,向海南岛致敬的书,向我母亲致敬的书。林森曾经说我有一种孤岛的情结,确实如此,我非常承认这一点。我在1988年参与《海南开发报》的编辑,当编辑部主任以后,我开了第一个专栏就叫做“孤岛”。我自己还专门写了一个专栏,后来在1990年以后,我又写了一个海南岛土人的叙事,写了大概将近一万字的散文的作品。

到九十年代的后期,我就想写一个海南流放史,我为此收集了一些资料。到了2002、2003年我就要开始写《海南岛传》,当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始终不能付诸实践,老是在收集着资料,但是没办法进入实质性的写作。说起来我实际上我是一个学历史出身的人,我师专读的就是历史专业,我里面第一章引用了一个关于海南岛与大陆分离的那句话,就出自我的老师的这本书,他也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海南岛简史,在此之前有一个日本人曾写的《海南岛传》。我的同学都从事历史教学,我本身就有这样一种历史的爱好,我每到一个地方就喜欢看那些墓碑,我出生在海南岛西南端,就是海南岛这么一个乌龟,他那个尾巴就是我们家的村庄。我们那个村庄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后面有很多的坟墓,基本上这碑我都看。有时候,我也出去搞一点前线调查,我家里现在还放了两个石头,实际上就是一个新瓷器时代的一个石器,打磨得非常漂亮,但是你一看非常有古老的东西。

这本书的写作,自己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动笔的时间。实际上像谁都说过我,是用一生来写这样一本书。我觉得1960年12月,我出生在海南岛上,这件事情可能对别人来讲就完全不是一件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是极其严重的事情,因为到了现在六十岁,我已经很难想象我是出生在北京、出生在上海,、出生在巴黎,我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说起来,出生在一个岛上跟一个出生在皇城根下,跟出生在经济上更发达的经济中心或者文化中心、权利中心的人,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在北京的人,我们背靠着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背靠着一个皇宫。很多的政令都从这里发出来,这个地方相当于你背靠着一个中心、一个大山,在海南岛出生是没有背靠的,或者他背靠的是一个大海。从堪舆来讲,我们居住的地方应该最好要依山傍水,背靠着泰山、背靠着终南山,背靠着天山、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大地又给你一种安全、稳定的感觉,人就会能活得更加理直气壮,一般人都会仗势,有些人仗势欺人,有些人仗势不欺人,这是有差别的。但海南岛出生的人是没有任何势可仗,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的条条大路,是通北京、通广场。我们那个地方条条大路通到水里面去,不管在海南岛从哪一条路上走,一直走下去,你都走到水里面去。所以我小的时候,我就特别敏感,我那个村庄背靠着大海,前面是一个盐场,原来也是一块湿地。每天晚上醒来好像听到的是大海的潮声,它有的时候像一个老人的声音,有的时候哀叹,有的时候像一群野兽在那里咆哮。大海有风平浪静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台风的季节,那是非常愤怒的,我们自己居住的后面,背后老是有一个大海在喧嚣,有一群野兽在咆哮,莫名其妙的一种愤怒的声音,我觉得这样的东西对我的灵魂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有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我从小就觉得这个地方不是我的家,就觉得我的家在很遥远的地方,这不是谁告诉我的,而是内心的东西,就是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很久以后,这个地方才真正成了我的家乡。所以我们是背水一战,始终都是被波涛给包围起来的这样一种生存,充满了一种危机感和恐惧感,所以海南岛的生存,必须要克服这种恐惧和不安,才能让你的生活继续下去,这就需要一种勇气,这个勇气我觉得始终是在不断的建立和被摧毁的过程之中。我童年、少年记忆里面,因为海南岛那个时候大多都是茅屋,茅草屋到处都是杜甫式的那些房子,每年都有那么几场台风,一来的话,茅屋被秋风所破,然后整个晚上你都没办法在床上睡觉,因为到处都漏水,台风来以后,基本上茅屋顶不住的,我们拿扁担,各种各样的农具来支撑。一年下来,我们把这个家建设起来,包括到秋天要收割的季节,台风就来了,接二连三的台风扫过以后,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水,到处都是水,然后庄稼也没有办法收割。房子还要重新建造,每一年都要重新安家,这个地方你要建立一个家园,来抵抗这样一种台风和随台风而来的洪水,那是相当艰难的,在海南岛的生存比任何地方的生存都需要一种坚韧和勇气。而且这种勇气还不是一般的勇气,是一种孤勇,传说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就抱着一个葫芦,游过大海,到海南岛上来了。

在水里面人是不能抱团的,大陆上人抱团取暖这是很正常的,在水里面谁抱团,谁死得快,只能同归于尽。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我那个村庄到了汛期就出海,我本身也算是一个黎民(音)。那海里面船出去以后,回不来的情况很多,因为以前只凭老人的经验判断天气。有的时候天气好,但是潮水不好,流急的时候,把渔网给卷走了,我们要抢渔网,要死人的。我们里面水性最好的人基本上不能长寿,尤其是潜水特别厉害的人,我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旁边那个村子里一两个潜水,专门是给人打捞沉船的,两父子就专门干这个事情的。有一次台风过后,他们俩父子在潜水捞船的时候,儿子先死了,他老爹也潜下去,两个人都死了。我们那次去拉网,有一两个妇女,因为男的都去干别的事,妇女去拉网,结果潮水的力量太大了,把几个妇女都卷进去,打捞上来那个尸体,就扔在海岸上,我一看真是非常感慨,就觉得在海南岛的生存,它是无依无靠的,它没有任何可以依仗的东西。

连房子也不能给你提供一个庇护的场所。只有很有钱的人才能够建瓦,而且你去看,那个房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窗户,要有窗户,很小的窗户,为什么呢?海南岛作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中转站,这个地方一直从唐代以来,有记录的时候,唐代以来海盗不断,海盗、山贼这个是特别多的一个地方,山里面有贼、土匪,海上有盗,所以有一点钱的人家,基本上每年都要被打劫的。所以在海南岛的地方,好东西不能埋在底下,海南岛现在的历史基本上很少能找到很多历史的证据,为什么呢?一个是白蚁都能吃掉,包括用木质做的,用其他东西做的东西,白蚁都给你吃掉了,所以一部海南岛的历史,大概有大半部是被白蚁吃掉了,还有一个是台风,以及带来的降水和潮湿的天气,他们腐蚀掉这些东西。所以海南岛上有钱如果埋在底下,不是说有人把它抢走,就是你过了一年、两年,你再找就找不到了,就这么一个情况。海南岛由于这个地方跟北京相比,它远离了皇权的护佑,天高皇帝远。

现在讲起来,我们会对政治有一种排异。国家政权庞大了,压缩了我们生活的自由度,但是在那个时候,海南人是渴望着这种强大的皇权的护佑,但是那个地方,政府基本上不能提供这样一种护佑,为什么?海南岛从西汉到了隋朝,这六百年之间也是动荡的,真正的统治都建立不起来。即便是建立了,它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琼州力有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面被武装占领了。动员了全岛的官军整套,一百多年的时间都收复不了,你可以想一想,我在这个书里面写这个海盗,实际上由于政府公共的权利不能够有效的控制这个社会,留下了很多的空白,所以那些强人,那些大的家族,亦商亦盗的家族不断的在控制着、分割着海南岛的这样一种政治空间。所以包括鉴真和尚当年来的时候,接待他的人、送他的人全都是海盗,政府基本上是出不了面。海盗最猖獗的时候在明清时代,明清时代这些海盗,开始是打劫商船的,但后来商船打劫已经不能满足了,一个海盗集团有几万人,多的有几万人,上千条船,你想想他要怎么来维护他这样一种存在。所以开始商船打劫不能满足以后,他们开始打劫海边的村庄,他们一来,基本上围绕着海南岛一圈。一个集团收割一轮没多久,又来了一个新的集团,后来这样一种打劫村舍也解决不了问题,开始绑架,绑架的记录都一次性绑了几百人,五六百人的记录特别多,上千人的都会有,绑架完了需要去赎,没有人来赎你,那就干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时代,所以我的祖母,包括我母亲她都还 听到当时一些记录,就我们村后面那个港,有一次绑架了大概两百多人,最后只有几十人被赎回来,拿钱,要不就拿猪去赎,没有人赎就砍了,整个海岸都被染红了。到后来绑架人都不行了,都满足不了他们的一种对财富的渴求的时候。

海南岛的人就生活在这么一种没有任何依傍和护佑的背景之下,是被遗弃的人、被抛弃的人,我觉得从历史上来讲,海南人他最早是自我的放逐,后来有很多人他们的后代,我们海南岛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祖先就是被流放到这儿来的,他们这些人是被从权力的中心,被抛弃的,远远地抛到了海南岛上来。那也是一种被驱逐的流放,这个地方是一个非常令人恐惧的地方,不仅我刚才所描述的这一切,海南岛当时过于完备的生态体系,对于人的生存也是极大的威胁,一只蚊子它传播的病毒就可以把一个人的侗族给你灭掉,每年的春季海南岛的牛牲畜基本是在雨水、惊蜇那时候,老牛基本就不易存活,人这个时候就会生病。所以海南岛的人口在相当长时间实际上就增长不起来。

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我们可能要来重新去认识人的存在,他跟权力的关系,包括人怎么安身立命的问题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所以我在写这个《海南岛传》的时候,我基本上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类生活的现场,去写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对这种命运的承担,在没有任何救度、救赎和护佑的情况下,你怎么去承担这样一种命运,我觉得这对于人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而且我觉得这样一个命题它是有现代性的命题,我虽然写的是过去的历史,但是我希望能够把它放在一种现代性的一种背景下去加以诠释,就是这么一个想法。但是我在写的时候每一个章节来讲都是相互有关照的,因为写这书如果就想拿海南岛上的事来说事,就事写事我觉得就没有意义,你不能所有的章节都说一个岛事,所以实际上每一个章节我都是借这个岛的事来说一件什么东西,比如写李德裕,写一个人他命运的被抛,这种被抛的确是当代的一种哲学命题,人的命运只要你无法自我掌握,然后被抛,离开了你自己生存的原来的环境,离开了原来的一种权力结构,你身上的所有公权力被废掉以后,你成为一个被遗弃的人、被抛弃的人、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你这个时候怎么样来收容你自己,我在写李德裕的时候我就会写到这个东西,他实际上没办法收容,他一概在哀叹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海南岛的人物形象,李德裕是最糟糕的、最可怕的。但是苏东坡不同,苏东坡就是你抛弃我,但是我不会抛弃我自己,他就能够收容自己的命运,在一种完全无望的情况下,他能够站起来,这两个人的差别就出来了。每一个章节里面实际上都有这样一个隐含的话题可以对照,我希望这样让这个作品写得有一点深度……

再次表示感谢,感谢大家。

李朝全:这是一部可以传下去的书

 

谢谢孔见主席,孔见诉说海南的血泪史,他对海南岛的痛点,他比别人都了解,并且他写作也更深刻、更真切。我们今天上午用了三个半多小时的时间,大家讨论了《海南岛传》这样一部大书,认为这部书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饱满,笔法是一个跨界的写作笔法,结构巧妙,具备地域、史志、文化这样的特色,这部作品同时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体,是一部堪称具有史传加方志,具有文史哲融入一炉的这样一个特点,作品重点聚焦海南的人物物产、地理环境、文化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道文化、文明、文学的盛宴,为城市传记树立了一道标准和标杆,大家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传下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