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的“全”字:是“全国”,更是“全民”!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井延坡 马嘉隆责任编辑:李景璇
2017-09-01 12:40
中央苏区“五卅”运动会

这种转身,在这届全运会中集中体现在这样一项设定上:打破以往大型赛事必设金牌榜和奖牌榜的规则,不再统计这类数据。这项举措,传递了让运动员享受运动、群众热爱运动的体育精神,表明了挑战自我、重在参与的竞技态度,也再一次让国际体育界收获了“中国方案”:体育竞技的本源是运动健身。

然而,为什么说是“再一次”?因为体育比赛不设奖牌榜并非这届全运会的首创。早在1933年瑞金叶坪大练兵场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又名中央苏区“五卅”运动会),就曾不设奖牌榜。

为开好这届运动会,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曾挥笔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平日里难得片刻休息的红军领袖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毛泽东主席为乒乓球比赛做裁判,朱德总司令和士兵、百姓们一起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几天的比赛中,中央苏区的180多位运动员在40多项比赛中一较高低。这场在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包围下举办的运动会上,红军官兵和苏区百姓其乐融融,只为享受运动的乐趣。正如运动会结束后,赛会主办方提交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举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运动大会)“不是为了赛胜负,乃是锻炼铁的筋骨”,“我们需要有锻炼工农身体的竞赛,而不是锦标主义,互相排挤”。

为什么我党早在8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过体育竞赛要反对锦标主义?或许我们可以从更久远的历史中找到答案。《礼记·射义》篇中曾有过记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段穿越了两千年的文字,为我们阐述了西周时期的体育精神。春秋时期的乡射,固然承载了许多社交职能,但究其根本,称之为一场射箭比赛也未尝不可。大家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各展所能,技不如人也不会怨恨他人,而是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在这种体育氛围下,大家聚在一起只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技艺、展示自己的风采,不去想着如何压倒对手,在这种“君子之争”的环境下,自然没有必要去设置什么“奖牌榜”来让大家为之奋战了。

令人感慨的是,春秋的“君子之争”曾一度淹没于历史浪潮之中,甚至蜕化为“回避竞争,不思进取”的庸人懒人哲学。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中央苏区,体育运动才又回归了强健体魄身心、展示技艺风采这一初衷。同时,这也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叫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的原因,体育重在育人教化,而非简单的争一时之短长。今天的全运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尝试不设立奖牌榜。不设奖牌榜,就是要让竞技更加纯粹,让体育回归它最初的强身健体功能,回归到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出发点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