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有利于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包容度。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蹄疾而步稳,重磅举措密集落地,围绕资本市场建设目标,立足服务实体经济,巨大的政策合力正在形成。
7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性的时刻,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股票上市交易。(图片来源:东方IC)
以科创板为突破口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经过8个多月高效有序的精心筹备,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交易。科创板建立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显著增强了包容性,畅通了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为广大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10月底前上市的40家科创板公司,研发费用占收入比平均为13%;首批25家公司上市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第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从相关数据来看,科创板企业重视创新研发,且研发能力较强,研发费用的持续投入有利于增强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如今,科创板运行已逾100天,实际效果基本得到市场认可。目前,从企业申请受理到完成注册平均用时不足4个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9月9日至10日,证监会在京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等12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在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近日表示,首先要稳步推行注册制,真正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更大程度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结合证券法修订,研究逐步推开。
注册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上市企业必须充分、及时、全面地披露经营信息,让投资者充分了解情况,再做出投资决策。在既严格又包容的注册制下,“给投资者一个真实的上市公司”的理念正在照进现实。
简化重组上市标准,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启动新三板市场全面改革;启动扩大股票股指期权试点工作;对创业板及主板、中小板再融资规则进行修订;出台《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期权试点业务……近期,一系列改革举措陆续出台。这场系统性、基础性的改革,大幕正徐徐拉开,它将夯实市场的中长期底部,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保驾护航。
接下来,证监会将尽快出台上市公司分拆上市规则,推动证券法修改,加强资本市场法治供给与投资者保护,加快转变证监会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
6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日本交易所集团分别举行中日ETF互通开通仪式,4只中日ETF互通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图为日本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Akira Kiyota(右二)出席东京证券交易所剪彩仪式。(图片来源:东方IC)
重磅举措相继落地 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开放
越是可以容纳多元化、多层次、多地域投资要素的市场,越是有竞争力、有活力的市场。加快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一。这不单是回应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要求,更是我国资本市场内在发展的需要。
当前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到深化改革的时期,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增加境内资本市场从业机构数量,强化市场的竞争程度,促使境内证券投资机构不断提升自己,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此同时,更大程度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丰富资本市场创新投资工具,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推动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市场。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全球主要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外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从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债券通、中日ETF互通,到A股纳入明晟(MSCI)指数、富时罗素指数和标普道琼斯指数,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债券指数等,再到外管局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渠道不断拓宽,便利性也显著提高。
10月3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资产规模分别达17685.54亿元、21840.75亿元,合计持有规模39526.29亿元,已连续4个月攀升,并创历史新高。
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H股公司境内未上市股份申请“全流通”业务指引》,宣布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目前,在今年6月陆家嘴论坛上公布的九项对外开放举措中,证监会已经推动六项落地实施,其他包括进一步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渠道,以及持续扩大期货特定品种范围,以更大力度引入境外交易者等,今年年底将陆续推进。同时,证监会正抓紧修订完善配套监管规则,为明年取消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做好准备。
“资本市场开放,不是为开放而开放,一方面是融入全球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为了推进改革。”易会满表示,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风险的管控,做到“放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11月1日,江苏省南京市,股民在某证券公司营业部关注股市行情。(图片来源:东方IC)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要牢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资本市场是连接实体和资本、连接融资方和投资方的纽带,而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上市公司质量也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生命线,是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微观基础。
当前,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凸显。A股市场3700多家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大类,占国内500强企业的七成以上。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实体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5万亿元,净利润1.52万亿元,利润总额相当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一半,资本市场的“晴雨表”功能通过上市公司逐渐得到体现。
上市公司是否过硬,直接关系着市场的估值水平和发展后劲,没有好的上市公司,就不可能有好的资本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证监会制定的《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近期已在系统内下发,力争通过3年至5年的时间使存量上市公司质量有较大提升,上市公司整体面貌有较大改观。
行动计划遵循市场规律和监管规律,重点强调“四个结合”:一是企业内生发展与外部促进保障结合,突出上市公司第一责任,丰富外部制度供给;二是优化增量与调整存量结合,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三是解决突出问题与构建长效机制结合,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四是监管本位与协调推进结合,抓好精准监管,强化政策协同,推动形成强大合力。
行动计划围绕信息披露有效性、公司治理规范化、市场基础制度改革、退市常态化、化解风险隐患、提升监管有效性、优化生态等七个方面部署了46项具体任务。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性工作。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上市公司监管领域专项改革从蓝图规划走向施工建设。
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将为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注入澎湃动力。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持续提高,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中长期资金的有序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拥有光明的前景,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