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同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
——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之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正是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丰富发展,亚洲众多文明亦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同时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携手前行。文明互鉴与人类发展相伴而生,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这样的文明观,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体现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胸怀与担当。
“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呼吁世界各国遵循开放包容的精神创造人类美好未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各国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21世纪,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观更应成为各种文明交往的遵循。唯有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在合作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能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让世界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包容的态度,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历史与实践证明,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等古老商路,见证了亚洲文明交流合作的步伐,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现在,“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各国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领域的合作蓬勃开展,亚洲文明也在自身内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亚洲文明发展壮大的历史启示我们:交流互鉴是推动亚洲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书写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国家在互通有无中实现发展繁荣,在取长补短中绽放灿烂文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让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信念绵延不绝。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今天的中国更加强调坚持开放包容。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不同文明交融共存,让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这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