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假想敌?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9-01-08 22:26

近一年时间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陆、海、空、火箭军和武警部队的训练基地,对活跃在实兵对抗演练场上的蓝军部队进行了实地采访,写了几篇有关蓝军的新闻调查。热血之余,不免有些思考。

蓝军,在我们蓬勃兴起的实战化训练中,是一个热门话题。之所以“热”,是因为在真正的实战之外,蓝军给我们的军事训练带来了许多“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是理念和观念上的,很多也是武器装备和训练模式上的。在蓝军的“冲击”之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军的训练模式创新和训练理念更新,以及战斗力快速增长。

应该说,红蓝实兵对抗演练,是一个没有穷期的探索。蓝军的组建和在实战化训练中的应用,也是在不断探索中进步的。在很多官兵的口中,蓝军被形象地喻为磨刀石、奠基石和试金石。实际上,蓝军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三石”的功效,并正在给我们打开更为广阔的训练空间。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蓝军本身是一柄双刃剑。我们论剑不仅要说输和赢,也该说说利与弊。

发现问题是成绩,解决问题是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蓝军就是用来发现“问题”的。蓝军在发现别人问题的时候,也需正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唯有不断“修身养性”,才能更好地成为不负众望的“磨刀石”。记者对蓝军的观察与思考,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假想敌

——采访各军兵种蓝军部队引发的思考(上)

范江怀

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输赢可以绕过去,但问题不能绕过去

5年前,“跨越2014-朱日和”实兵对抗系列演习,蓝军6胜1负引发全军震动。之所以引发震动,是该次演习打破了红胜蓝负的“惯例”。这之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另外一个“惯例”:我们渐渐有点过度地关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胜负了。

不可否认,输赢成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打仗没有不分胜负的,对抗怎能不论输赢,否则怎么才叫贴近实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非各军兵种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都盯着输赢。

海军的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结束之后,记者兴冲冲地跑到导演部去问谁输谁赢,没想到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

大连舰艇学院某系主任姜宁参加海军实兵对抗演练的筹划、导调和评估工作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是专家组的组长。他跟记者解释说,海军的演练大多是战役背景下的联合体系对抗,攻防行动叠加并行,红蓝换位转变迅速,战术对抗敌我交融,这样一来就给判定胜负造成了相当的难度。一场实兵对抗演练的胜负,需要几十名专家根据采集的海量数据,经过数周的复盘评估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判定。并且,海军实兵对抗演练对双方胜负的判定,首先是要看你在实兵对抗中是否达到了战略战役目的,其次才是对抗双方的战损程度。

火箭军的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和海军也有相似之处,对胜负输赢看得不是那么“重”。火箭军某训练基地导调考评处处长丁国林,是历次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组织者。他说,火箭军与其他军兵种的红蓝实兵对抗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蓝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演练中给红方部队“捣乱”,瘫痪你的指挥链、行动链和保障链,使你的导弹打不出、打不中、毁不了。所以,每次实兵对抗演练下来,我们的评估工作主要是查找问题、打分排序。

实兵对抗演练只能贴近实战,而并非实战。仗的胜负是打出来的,演练的输赢是判出来的。既然不是实战,判定演练胜负就必定要经过评估环节。

如何评估判定,就有一个标准和导向问题。各军兵种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的评估标准虽然不尽相同,但树立正确的打仗价值导向应该是一致的。曾几何时,在我们一些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没有胜负,参演者有点提不起神来,甚至把演习当成了演戏。当有了胜负之后,特别是跟利益荣誉挂起钩来,又常常在评估阶段争得个面红耳赤,更有甚者,要么在实兵对抗演练中用歪招钻规则的空子,要么不把主要的功夫用在实兵对抗演练中,而是用在了走下演练场后的争论输赢上。

实兵对抗演练如果没有输赢就没了战味,如果过于看重输赢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输赢可以绕过去,但问题不能绕过去。赢了的不一定没有问题,输了的也未必全是问题。进行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终极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推动部队战斗力实现飞跃。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各军兵种评估判定输赢胜负的工作,正在越来越向查找问题聚焦用力。

在红蓝实兵对抗的演练场上,并没有到“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地步。过多地纠结演练的胜负输赢,显然违背了我们进行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初衷。我们在输赢胜负中,获得的应该是正能量而不是相反。摆正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输赢胜负观,才能给部队树立起正确的实战化训练价值导向。

如何看待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的胜负输赢,首先蓝军自己就不要把输赢胜负看得太重。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司令员沈一兵曾这么对记者说:建设蓝军的真正价值在于磨砺提高“红军”的战斗力,最终打败敌军。裁决评估时,要跳出胜负输赢,不争你高我低,用数据分析作战规律、用得失研究制胜机理。

记者以为,这才应该是我们对待输赢胜负的正解。

别总拿“不公平”说事:打仗确实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却有很多需要遵循的作战原则

蓝军在实兵对抗演练中,该给“红军”怎样的磨砺?

各军兵种的特点不同,在具体实施中或许有些差异,但蓝军扮演假想敌的原则和目的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在实兵对抗演练中要做到实(贴近实战)、像(像假想敌)和强(技高一筹),“红军”在现代战争怕什么、缺什么,蓝军就模仿什么、提供什么,让“红军”在从难从严的实战化对抗演练中提高战斗力,铸就打败敌军的胜战本领。

但是,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也有不同的声音,有的红方部队抱怨在演练中遭遇了“不公平”:蓝军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还跟训练基地的导演部是“一家子”。

蓝军反驳的理由很充分,战场不是赛场,没有规则可言,也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我军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什么时候被“公平”过?蓝军就是要给“红军”制造一个不公平不对称的难局,让他们在危局险局中不断提高打赢能力。

道理没有谁不懂,但要让吃了败仗的红方部队服气,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他们的抱怨依然存在让我们反思的合理成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参演的某红方部队一位旅长就说,战场上虽然没有什么规则和公平可言,但有些作战原则是不能违背的。比如说,在战场上,攻方的兵力一般要达到数倍于守方的兵力才会发动进攻,而我们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的红蓝对抗演练中,红方和蓝方的兵力几乎都是1比1。

针对红方部队提出的不同看法,朱日和训练基地的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近两年已经有了改变,每场对抗演练不再是红攻蓝守的“一锤子买卖”,而是分三个回合进行,让红方有机会攻,也有机会守,使对抗演练变得更加“公平”了。

正确理性看待“不公平”,不仅红方要做到,蓝方也应做到。记者在部队采访也了解到,红方部队在实兵对抗演练中最怕啥?怕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形式主义的行为。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怕脱离实战的“不公平”,经常拿“不公平”来说事。比如说,在同样都遭遇毒气袭扰的情况下,蓝军就可以“百毒不侵”;别人中一弹就“阵亡”,你中两弹还能继续战斗……

记者在与火箭军某基地导调考评处处长丁国林探讨“不公平”问题时,他提出了一个“等效”的理念。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蓝军当然要给红方部队制造各种“严与难”和“不公平”,但这些“不公平”不能超越人员素质与武器装备的极限和边界,需要与实战中的真实效能“相等”,或者说“近似”。不同等级与类型的实战效能和战法,有着不同的应对方案和战法。只有“等效”的实战场景,才能锤炼出红方部队实用管用好用的实战本领。

空军某蓝军旅参谋长刘俊杰,在谈到与红方部队实兵对抗演练中的体会时就说,我们的蓝军飞行员都是按照“三个最强”来挑选的:战术素养最强、对抗能力最强、战斗作风最强。我们除了要求在实兵对抗演练中做到演真扮像之外,强调最多的就是要求我们的飞行员在能力素质上要比红方部队强,在个人实力上给对手压迫感,制造不对称,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公平”的印象,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都要让对手口服心服。

我们不反对给红方制造“不公平”,构建危局险局难局锤炼红方部队。但是,给红方造成不公平也好,不对称也罢,这些都应建立在自己的实力之上,而非建立在演练规则之上。

毋庸置疑,输在违背基本作战原则的“不公平”之上,谁也不会服气。在实战面前和制胜机理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赛场如战场,但战场绝不会变成赛场;打仗确实没有什么规则可言,却有很多需要遵循的作战原则。如果是违背了作战原则和制胜机理的“不公平”,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会误导参演的红方部队。

“第三者”才是真正的考验:实兵对抗演练不止红蓝双方,“决胜灰色地带”决不可忽视

在多个训练基地对蓝军进行采访,记者发现,活跃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场上的不仅是“蓝方”和“红方”,还有一个“第三者”的“绿方”。

相对独立于“蓝方”和“红方”的“绿方”,虽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业内人士对此并没有一个像“红军”和“蓝军”一样比较清晰的界定。“绿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就目前来说,也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编制。不过,这并不妨碍“绿方”团队在实战化训练中所进行的实践,以及给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带来的冲击和思考。

如果说,蓝军是“假想敌部队”,那么“绿方”就是假想战场环境的制造者。只要是打仗,就要面对作战对手和作战环境。在红蓝实兵对抗演练中,红方部队不仅仅要与强大“狡猾”的蓝方过招,还要遭遇“绿方”制造的各种威胁和挑战。

不论从中外古今的实战,还是当今各种模式下的实兵对抗的演练,人们基本上有一个重要共识:要赢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对战场的感知非常重要。这种感知,不仅是对敌方实力的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假想敌的装备、人员、战法等方面情报的获取,还包括对作战环境的感知,如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传统意义上的环境。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从机械化战争迈入信息化战争,电磁环境成为左右战争胜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传统具象环境,还有更为重要的无形电磁环境。

近些年的很多局部战争,战斗都是从电磁这个无形的战场率先打响的。如果说,古代战争打的是荷尔蒙,现代战争打的是钢铁,那么未来战争打的就是电磁。未来战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信息化又高度依赖电磁。2017年10月,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继2015年底发布《决胜电磁波——重塑美国在电磁频谱领域的优势地位》之后,又发布了《决胜灰色地带——应用电磁战重获局势掌控优势》的报告。由此可见,我们要抢占未来战场的制高点,过不了电磁关,也就过不了实战关。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一个也不能少。

翁志刚是海军某训练基地“绿方”部队的一名指挥员。回想前些年的实兵对抗时,他对记者说,刚开始,参演的部队对硬对抗比较重视,对电磁方面的软对抗重视不够。经过多波次的对抗之后,不管哪支部队都发现,不属于正面对手的第三方力量——“绿方”,给自己制造出了很大的麻烦。在“绿方”强大的电磁干扰面前,不少参演部队有点招架不住了,吃到了“重硬轻软”的苦头。

三夺“金头盔”的空军航空兵某旅旅长蒋佳冀,谈到自己第一次夺得“金头盔”时说,当时飞的战机在同代机型中并不是最先进的,在别人还不晓得使用“电子干扰”技术的情况下,我们先人一步使用上了,结果就在激烈的比武中赢了。自打那年的“金头盔”比武之后,空军战机进行实兵对抗演练就基本上是“无电抗、不升空”了。

在各军兵种的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实践中,各训练基地对“绿方”部队的建设和使用相当重视,尽管部队目前还没有一支专业的“绿方”力量,其人才和装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短板,但他们在组建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摸索,在实战化训练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当然,电磁并不是战场环境的全部,只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绿方”部队需要在战场环境的构设中承担更多的角色和责任。

海军某训练基地某处处长王合新,结合自己多年红蓝实兵对抗演练的体会,对记者再三解释说“,绿方”属于环境构设兵力群,其主要任务不完全是破网、断链、打关键节点,还得整合各种资源,根据战争设计的需要,依据对手的战法构设一个战术背景不断变化的现代战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能不断提高红方部队打赢能力的“绿方”兵力群。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