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牺牲,不叫意外

来源:八一评论作者:王永奎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9-01-08 19:39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声号令我们等待着……”

扫雷官兵手拉手走过完成清理的中越边境广西段某雷场。为了让百姓放心,向地方政府交付雷场时,扫雷官兵将手拉手在作业完的雷场上来回走几遍。

“真的没有最危险,因为每一次都最危险。”这是扫雷官兵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军人职业的真实写照。

“兵者,死生之地。”自古以来,军人都是随时准备流血牺牲的“危险”职业。可以说,世上很多职业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但唯有军人的牺牲不叫意外。因为,所有的意外都早已蕴含于军人的称呼之中。即便是和平年代,每年也都有军人流血牺牲。

然而,一些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演训中,上级往往要求“人不掉皮、车不掉漆”,而不是“掉皮掉肉不掉队”。生活里,父母大多期待“敲锣打鼓入伍,毫发无损退伍”,而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只求平安”思想导致个别官兵将军人视为“保险”职业,导致一些单位训练险难课目时畏首畏尾,从难从严管理时缩手缩脚。

分析原因,主要是一些单位和领导还没有完全从“怕出事、不敢训、不会管”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虽然各级都十分注重厘清训练、管理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但由于安全问题负面影响大,事故问责层层加码,善后工作负担过重,致使安全标准被过度拔高,“安全至上”仍是制约战斗力生成的一道“紧箍咒”。

军队因战而存,军人为战而生。看不到“危险”,是最大的危险。调研了解发现,现在一些基层主官最挂心的事情中,“保安全”的排序大大优先于搞训练。如此“排序”,必然本末倒置,其结果就是以安全定乾坤,搞一票否决制,安全标准成了事实上的第一标准;嘴里喊着实战化,心里惦记最多的还是不出事;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把部队管得过死、防得过严,把官兵管成了软塌塌的“小绵羊”。

我们常讲,军事手段是保底手段。同时,安全工作又被视为保底工程。军人职业的危险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片面追求“万无一失”,那么国家安全就没有保证。

从这个意义上讲,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消极保安全,虽然一时保住了“底”,但战场是最无情的评判师,这个“底”保出来的“工程”必将不堪一击,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后果。“保底手段”保不了底,“保底工程”又有何意义?

“有一片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声号令我们等待着……”对于铁血军人来说,生死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平时多一分苦练,战时就多一分胜算;平时多一分危险,战时就多一分保险。守住悠悠万事、备战为大的军人本分,强化强军打赢、走向一流的情怀抱负,坚持向战抓工作、向下抓落实,做到一切对打仗有益的事,困难再大、风险再高也要坚决办、坚决练。不惧危险、战胜危险,才能赴险如夷、化险为夷,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