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学习习近平同志“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理论札记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韩毓海责任编辑:张艺苧
2018-11-26 12:50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一文,初刊于1997年第1期《福建论坛》杂志,作者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

这篇文献,准确、有力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回答了中国的建设改革实践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刻阐释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改革开放实践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之作,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文献。

这篇文献发表距今已经21年,今年又是改革开放40周年。重读这篇文献,我们深刻感到,其思想魅力和真理光芒,随着时间流逝而日益生辉。

理论背景

这篇文献的理论背景与出发点,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写于《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之间,先于《资本论》第一卷,于1859年6月公开出版。这本书,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再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马克思为这本书写的序言,曾于1859年6月4日发表于伦敦的德文报纸《人民报》第5期,最早由范寿康译成中文,1921年1月发表在上海《东方杂志》第18卷第1号。

在《序言》中,马克思讲述了自己考察资产阶级制度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考察顺序,与后来《资本论》的章节安排、写作顺序相当不同。他说:“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互相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马克思回顾了自己研究工作的开端,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出发,马克思“得出一个结果”:法的关系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发展来理解,法的关系的真正基础是“物质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概括的“市民社会”。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才从对法的研究,走向了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在《序言》中,马克思通过对包括黑格尔在内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并对这个“总的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表述”。

这篇《序言》不长,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的心路历程,尤其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序言》里概括、提出了自己研究的“总的结果”。因此,《序言》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钥匙。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成果”——被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证明和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第一次将那些与科学论证的血肉躯体有机结合起来的原理“骨骼”,以近乎于医学人类教学模型的简明直观形式,展示在无产阶级和整个社会的面前。

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原原本本读原著”入手,而读马克思的原著,又始终要把马克思所说的“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放在心上。读习近平同志的这篇文章可以感到,他是“手把手”教我们读经典,他的文章读来十分亲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