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改进行时,为你解答四个“为什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11 09:10

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军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口

鼓挥师,军改向“脖子以下”挺进

——怎么看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

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2016年12月2日,世界的眼光再一次聚焦中国军队。这一天,中央军委召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会议,习主席向全军发出重塑我军力量体系的动员令,开启了向“脖子以下”改革进军的新征程。

为什么说结构性矛盾不解决体制性障碍也难以最终解决?

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在20年的职业生涯里获得22次世界冠军。他在赛场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一开始,他既不让对手得分也不急于出击,而是用“蝴蝶步”始终保持灵活的移动,一旦看准时机就使出“蜜蜂拳”,猛力击倒对手。可见,一个厉害的拳手,既要有强壮的身体,又要有聪明的大脑。一支强大的军队,也应该是“最强大脑”与“最强拳脚”的完美统一。如果说,领导指挥体制改革是要“强大脑”,重在破解体制性障碍的话,那么,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就是要“壮筋骨”,重在解决结构性矛盾。“脖子以上”改革和“脖子以下”改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上下衔接、接续推进。

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后,我军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先行展开:打破总部体制、大军区体制、大陆军体制,组建新的军委机关,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划设五大战区,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首次对外公开亮相,成立联勤保障部队并构建一基地五中心布局,形成了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实现了我军组织架构的历史性变革,我军体制、结构、面貌焕然一新。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军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关键一步,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口。领导指挥体制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推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接续开展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实现我军变革重塑的上下贯通,促进作战力量体系与领导指挥体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改“脑袋”不改“身子”,“脑袋”进入了“新体制时间”,而“身子”仍停留在旧状态中,上下就会脱节,新体制的优势和效能也难以充分发挥,改革总体目标就无从实现。

为什么说军队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必须因时因势而变?

《吕氏春秋》中有一句话:“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说的是,任何事物都必须随着时代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一支军队也是如此,如果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变化,其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也必须随之而变。那些率先对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作出适应性调整的军队,往往能够抢占先机,赢得战争主动。反之,曾经再强大的军队也会落伍,甚至不堪一击。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在拿破仑的领导推动下,创立新型陆军,建立由步兵、骑兵、炮兵组成的诸兵种合成师,军队战斗力在欧洲脱颖而出,取得奥斯特里茨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一战后,法军没有看到装甲突击力量在未来战场的巨大作用,机械化力量总体规模超过德军,却大量分散使用,而德军把航空突击兵团和地面装甲部队混合编组,在军队组织形式特别是合成方面走在了前面,战争开始后一度横扫大半个欧洲。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先后打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所以能够在战场上频频得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力量体系先进、作战编组灵活。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支军队,如果在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上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展,就可能丧失战略和战争主动权。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战场空间向太空、网络、深海、极地拓展,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成为其鲜明特征。与之相适应,军队的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也在发生新的变化,科技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越来越突出。这是新形势下军队不可避免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对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行前瞻谋划、顶层设计、全面优化,通过改革“致人而不致于人”,决不能在当今世界激烈的军事竞争中落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