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解放军的手榴弹能制服坦克,贺龙这么说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黄长平责任编辑:董玥
2017-08-08 17:14

回望90年,人民军队为什么赢——

让“堑壕里的士兵”参与实践创新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我军90年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创新史,也是一部依靠官兵实践创新打胜仗的历史。

现在,我们在经济领域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实上,在我军90年发展史上,一直也在实践着“大众谋战、全员创新”的理念。

90年来,无论是井冈山时期的“打圈”战法,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无论是解放战争时的“三猛战术”,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郭兴福教学法,等等,无不来自于基层官兵的群体智慧,无不来自于“堑壕里的士兵”的实践创新。

基层官兵是军队的主体,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90年来,正是依靠官兵的实践创新,我军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打赢一场又一场战争。

贺龙元帅曾专门写文章讲述我军基层实践创新的威力。他说,许多外国人乃至一些中国人,总是不能懂得解放军的手榴弹怎么会制服了坦克?木船为什么会打败了军舰?没有大炮,怎么会炸开了坚固的城墙和钢筋水泥的碉堡?如此等等,一连串的解不开的“谜”。其实,这一切奇迹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除了靠我们官兵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个“大家想办法,人人出主意”的军事民主。这就是我们的“秘密”。可以说,贺龙元帅道出了我军为什么能赢的一大重要法宝。

就拿抗美援朝战争来说,我们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同样离不开“堑壕里的士兵”的实践创新。朝鲜战场上,我军许多新战法都是发动基层官兵出主意、想办法创造出来的。如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坑道工事和坑道攻守战术,在敌机连续轰炸下保持畅通的“钢铁运输线”,把美国飞机的“空中优势”打成“空中忧事”的群众性对空射击活动,使美军在“三八线”上坐立不安的狙击战——“零敲牛皮糖”,等等。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时多次强调,领导正确只是夺取胜利的因素之一,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群众想办法”。总之,“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让听得见炮声的呼唤炮火,依靠官兵实践创新打胜仗,已经成为我军的传家宝。朱德同志也认为,部队的军事教育、政治工作、战术运用、实行奖励都要广泛征求部队官兵的意见,充分发挥每一位战士的积极作用。今天,我们迎来了创新的春天。这个传家宝更需要传承下去,绝不能丢,也丢不得。丢掉了,就很难激发官兵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就会缺少打胜仗的资本。

知战胜在卒伍。基层官兵处于练兵备战的最前沿,直接参与军事实践。我军的作战思想、作战理念最终要落实到他们的行动上;武器装备、科研成果最终要落实到他们的使用上。训练方法是否科学,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后勤保障是否到位,政治工作是否有效,哪些地方需要创新,哪些部分需要加强,都应由官兵来参与、改进和检验。他们的感知和实践,永远是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

有人可能会说,打赢信息化战争,创造颠覆性技术,提高体系作战能力,最关键的是顶层设计、顶层创新,官兵实践创新已经不太重要。这种想法极其片面。官兵作为体系作战的重要节点,通过参与实践创新活动,把自己稳固完美地融入作战体系,无疑会增加战争的胜算。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倘不深入民众的大层中,于他们的风俗习惯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则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

当前,为深入推进改革强军,一些部队设立了“金点子奖”,开展“我为打赢献一计”“我为合编合心合力进一言”等活动,这都是吸纳鼓励官兵实践创新的有效途径。

打赢永远离不开“群蜂智慧”。无论是过去的90年还是强军兴军新的长征路,充分利用“三大民主”,鼓励一线官兵参与实践创新,永远是我军能打胜仗的成功密码,永远是强军兴军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96711部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