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也须留好“后手牌”
俗语讲:“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意在告诉人们,不要一下子把事做过做绝,物极则必反。与敌交锋,对力量的使用,最好是“用三分,守三分,还有三分防后侵”,不可一股脑儿把底牌全盘托出,要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古往今来的那些善战者,大都如善弈者,既下好“先手棋”,也留好“后手牌”;既善使“下马威”,也善在关键时刻出手“杀手锏”。古人云:“凡属艰难危险之事,必预筹而布之,务有一定之法,并计不定之法。”关照全局,预留后手,以备后患,于战机转换之时方有应变力,于战事吃紧之时方有反制力,于战局僵持之时方有决胜力。
《隋唐演义》里有个“混世魔王”程咬金,他使一把大斧子,上阵就是“劈脑门、扎眼仁、剔排骨”三下子,而且只会这三板斧。对方躲不过去就“报销”,要是躲了过去,自己就只有挨打或逃走的份了。从程咬金的经历看,虽然策马叫阵无数,但战绩似乎从来没有辉煌过。
我军历来重视后发制人。“后发”为什么能“制人”?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等到对手亮出家底、露出破绽之后,抓住时机,一击中的。
对此,毛泽东曾拿林冲打翻洪教头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现代战争,首战即决战,但决战并不是“豪赌”。强调集中精兵利器,但并不意味着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虽然先声夺人有心理优势,先发制人有先机之利,但有时候,情况刚好相反,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一位军事专家说,“防止难以避免的摩擦所引发的不良影响,最可靠的方式大概就是确立有可能动用的预备资源,千万不要在直升机数量刚好符合所需的情况下展开作战。”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用兵打仗不能有缺口,同时在力量和手段运用上也不能不留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