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重头再来:追踪4名军转干部的转身之路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代烽 徐浩 李月飞责任编辑:刘航
2017-02-24 03:23

“假如再让我参军,我还是愿意”

■黄 尚

除了周末和节假日,每天早上6时,张择都会被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吵醒,这是他设置的最新的手机铃音。

第一次听到这个声音的人,会对他的铃音和手机印象深刻。那是一部布满键盘的手机,在这个刷屏时代,它提醒着每个看到它的人手机最初的样子。突飞猛进的移动通讯设备技术像被一棵松树突然滴落的树脂裹住,送到了张择手上。

张择称之为老派,他教高中英语的妻子王珏则嗤之以鼻,认为只有“老”而没有“派”,她们快要退休的副校长用的还是触屏手机呢,而张择才仅仅36岁。

张择身材瘦削,语调柔和,谈吐斯文,顶着就像上班路上绿化带里一年四季修剪整齐的冬青一样的平头。这是军旅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看得见的痕迹之一。

每天,经过小区门口时,张择都要努力克制给冲他敬礼的保安还礼的冲动。可另一个冲动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克服不了的,每次接领导的电话,一连串的“是、是、是”。尽管爱人王珏觉得老公有点唯唯诺诺,但张择认为这是他的美德。正如他多年养成的时间观念——每天提前半小时赶到单位。

事实上,尽管转业两年了,张择仍然对眼前的生活若即若离。

有一次驱车回家的路上,那是晚秋天气,天空中飘着雾蒙蒙的小雨,上世纪9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像雾、像雨、又像风”低缓地从电台流淌出来——那时,张择还是一个立志报考军校的高中生——10多年后,当时无感的歌一下子抓住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该怎么玩转眼下的生活。

但他想拥有赵林那样的状态。在张择眼中,赵林已经“完全、无痕融入地方生活”。赵林转业前是某部政治部的宣传科长,个头不高,双眼明亮有神。尽管才40岁,却已注重养生,视锻炼身体为第一要务。在转业等待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张择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赵林沿着他们小区的湖边挥汗如雨地跑步。

一天坐在公交车上,赵林接到了市人大的电话。赵林之前放在军转办的简历扮演了无心插柳的角色。从主持面试的人大领导那里,赵林了解到,人大办公厅下设的5个科都严重缺人,这次要招的就是接待科副科长和综合科副科长。按道理科级职务要留给团级干部安置,但他们想招年轻的来干活,所以安置命令是副主任科员,实际工作是副科长,货真价实的市直机关公务员编制。

就在赵林决定去人大的关头,市发改委也看中了他能写的特长,但发改委是参公编制。赵林要做出他人生中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

赵林转而咨询军转办的同志。军转办的一位领导建议:去人大,保公务员编。有时,编制太重要了。赵林一位转业战友就饱受编制之苦。他感谢军转办领导的提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市人大。

刚上班时,赵林加了两天晚班熟悉材料,后来才发现,在地方加班的日子屈指可数,一般情况下八小时之外绝不占用。

为了和周围同事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赵林也不再刻意加班。“毕竟,我是一位新人。新人变成老人的办法只有一个,尽快转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尽快融入。”赵林说,虽然自己有着10多年的军旅经历,但在别人眼中,也是一位新人,不过这个新人年龄偏大而已。

但这份融入,张择却来得有些慢。曾经的军旅生活,就像一座高楼投射的影子,总让他走不出。每次,谈到部队,他都会用这个“高冷梗”——

“这让我想起芭芭拉·史翠珊的歌《往日情怀》”,他随即说出那首歌里的著名歌词:“假如我们有机会重来一遍,告诉我,我们还愿意吗?”

稍顿片刻,他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一遍,我还是愿意。”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主人公为化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