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长征日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萧南溪责任编辑:刘航
2017-02-12 04:20

儿心揣父情

萧锋在堆满书稿的办公室里沉思。资料图片

1982年2月1日,我父亲将1928年到1942年的部分日记无偿地捐献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当时,有媒体记者问父亲:“萧锋将军,是什么力量使您能持之以恒记日记几十年?”父亲坚定地回答:“是信念!信念支配着行动。有了坚定的革命信念,就不会把记日记看成是平常的事”。

作为与他长期相处的家人,现在我反思他,一生刚强的父亲,内心深处还有温柔的一面。所以我认为,支持父亲坚持一生记日记的动力有两个:

一是火热的斗争生活,以及那些同生死共战斗的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他身边的许多好战友,好战士,刚才还有说有笑,转眼之间就牺牲了。父亲多次回忆说:“记得过草地时,侦察连的崔明义班长是江西老表。行军中他一会儿帮这人拿行李、一会儿帮那人背枪;自己带的青稞炒面,那是过草地的命根子啊,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和战友们分享。有一天,由于天黑看不见,他滑进了泥沼,我们收容队的十几个人赶忙趴下把枪递过去救他,崔班长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呼:傻瓜!别过来,一个还不够吗,还要再搭上一个!我们就眼看着他被泥沼吞噬……多好的战士啊”!过草地时,他们收容了240名伤病员,其中有120名永远地倒在了草地……父亲的眼泪要哭干了,笔停不下来!

另一个就是曼玉妈妈,曼玉是他革命的引路人,是使他摆脱文盲帽子的老师,1932年3月,他们到信(丰)、(南)康、南(雄)发动群众,十个月残酷的战争环境催熟了他们的爱情,经组织批准,他们结婚了。那年9月,他们在信丰古陂圩后垄山的皎洁月光下,五人席地而坐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一壶米酒两斤花生米权当酒席,由少共信康南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主婚。萧曼玉和萧锋拜了月婆婆,喝了交杯酒,曼玉即兴赋诗一首:“野外婚礼古来稀,月下拜堂堪称奇,不是曼玉创新俗,实是蒋家王朝逼!”萧锋憋红了脸,吟出一首打油诗应和:“一壶米酒醉心田,我与老师结良缘,婚后更比婚前爱,携手共筑新江山!”

不幸的是,1934年8月,时任公略县(今吉安县)少共书记的曼玉妈妈,连同怀抱里吃奶的孩子(萧瑞金),遭到敌机轰炸,牺牲在县委机关转移的路上,当时牺牲的有近百人,即“水南惨案”。父亲爱她,感念她,当他打开日记时,曼玉那美丽动人的倩影就浮现在他的面前,好像在对他说,忠渭哥,你记日记了吗?只要活着,就要写啊,写日记,就是在写历史,什么都是一股烟,只有文字能留下……对父亲而言,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与曼玉妈妈“携手共筑新江山”的心愿,但承载了他们美好爱情的日记和字典,是他思念、缅怀爱妻的寄托,日记就这样跟他生死与共、形影不离、风风雨雨地相伴一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