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难离《红梅赞》,打断骨头连着筋
有的年轻人可能没看过歌剧《江姐》,但却听过《红梅赞》,知道阎肃。在今天的文艺舞台上,歌剧还有些“小众”,阎肃与《红梅赞》却很“大众”。
他太出名了,上到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下到十几岁的青葱少年,不少人拿他当“偶像”。但不了解《江姐》与《红梅赞》的前前后后,就走不进阎肃的内心世界。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阎肃的一生,离不开《江姐》,离不开《红梅赞》。
作为编剧和词作者,阎肃与《江姐》、与《红梅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以至于若干年后,当阎肃和邻居--《江姐》与《红梅赞》的曲作者姜春阳,两人的女儿各自生了一对双胞胎后,文艺界的人都说:“阎肃、姜春阳,怎么回事儿,你们俩儿的孩子怎么都生双胞胎,是不是《江姐》和红梅给你们的?”
1962年,年轻的共和国刚刚经历了3年困难时期,国民士气亟待振奋。那时,阎肃刚刚成功创作了独幕歌剧《刘四姐》,他敏锐地注意到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何不以小说中“江姐”这一形象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不也能给我们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吗?
想到就干,阎肃仅仅用了18天,就拿出了歌剧《江姐》的剧本,但随后的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
“那时,阎肃、金砂、羊鸣我们几个人真是入迷了。有时在大街上走着,突然听到一个曲调,感觉应该是江姐的调儿,就赶紧记下来。”今年已86岁高龄的姜春阳对记者说。
好不容易剧本过关了,新问题又来了。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提出,《江姐》的主题曲不行:这个主题曲的味道与江姐一个女性的形象不相符,要重新创作。
“我们一琢磨,是这样啊!现在说起来,用红梅比喻江姐,简直太贴切了,要是用牡丹、茉莉花行吗?肯定不行,只有梅花。共产党人的品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从红梅到江姐,这个关联太重要了。甚至有人说,没有《红梅赞》的点睛之笔,江姐的形象就难有这样的魅力。”姜春阳说:“重写主题曲这个重任又落在了阎肃肩上。”
没过几天,阎肃见到大家,从兜里拿出一张纸说:“你们听听,这个行不行。”当他念到“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时,金砂、姜春阳、羊鸣3个人异口同声:“好,就是它了。”
果然,《红梅赞》获得了上下一致好评。
“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两年多的精磨锤炼,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中间数次全盘推倒重来,最后连排练厅的清洁师傅都一边扫地一边哼唱“红岩上,红梅开”时,阎肃心里终于有底了,这歌肯定能流行,《江姐》一定能传唱开来!
1964年9月,大型民族歌剧《江姐》一经问世, 就迅速火了。一年间演出286场,全国数百家文艺团体同时上演,观众无不热泪盈眶,拍手称道。
《江姐》也是毛主席看过的唯一一部歌剧。1964年10月13日晚,毛泽东在周恩来、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等陪同下,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了歌剧《江姐》。第二天他便接见了剧组的同志们。年底,剧组准备去南方演出,毛泽东再次鼓励:“我看,你们可以走遍全国,到处演,去教育人民嘛!”
就这样,《江姐》走遍大江南北,红遍中华大地,它作为一个时代的高昂音符,以其凝炼质朴的对白、优美跌宕的旋律、饱含深情的歌声、生动逼真的舞美、气势恢宏的交响乐,艺术地谱写了“中国歌剧史上最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英雄史诗”。
人们都说,阎肃塑造了《江姐》,《江姐》更注解了阎肃,她艺术地展现了阎肃一生对党的满腔赤诚,而阎肃从《江姐》中汲取的精神与力量也反过来教育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