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抗日战争中那些不能忘却的事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金一南责任编辑:康哲
2015-10-15 12:43

不能忘却之三:为什么抗战中出现集团性精神沉沦和人格沦落?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中央宣传部部长周佛海以下20多位中央委员、58位旅长、参谋长以上将官投敌,一些部队成建制哗变。整个8年抗战,协助日军作战的伪军人数高达210万,超过侵华日军数量,使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伪军数量超过侵略军的国家。这种状况,难道不是在显露一个国家和民族集团性的精神沉沦和人格沦落?

伪政权内部矛盾丛生。而汪精卫与王克敏的矛盾,竟然起源于王克敏投降日本更早,在汪精卫面前摆老资格,不把汪放在眼里;汪精卫为此想方设法将王克敏管辖的华北地区实权悉数收回,用另一个大汉奸王揖唐去取代。

这种局面让大汉奸周佛海也连声叹息:“处此残局,尚如此勾心斗角,中国人真无出息也!”这样一批人,把中国政治演绎到如此龌龊和猥琐的地步,怎能不极大地助长侵略者灭亡中国的骄横和癫狂。

抗战期间中国出汉奸很多,为什么?

一是弥漫于统治阶层的失败主义。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就说:“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他问冯玉祥:“大家都说抗战到底,‘底’在何处?”冯玉祥回答:“日本投降。”汪精卫后来嘲弄说:“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与无知。”当时,像汪精卫这样无心抗日、谋求妥协者大有人在。

二是弥漫于社会中的妄自菲薄,精神上跪倒在别人面前。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周佛海就说过:“中国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种能和日本比拟,战必败。”看自己一切都不好,看别人一切都好的心态,当时十分普遍。

三是自由主义思想侵蚀,只知个人,不知民族。例如周作人,面对日本侵略,很多知识分子在《救国宣言》上签名,周作人不签。“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北京大学撤离北平,周作人不走。连劝诱周作人出任伪职的日本人都感到意外,原以为他不会放弃文人清高,出任伪职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未料想他不但接过汪伪政权北大图书馆长聘书,后来竟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周作人说过:“就是死了许多文天祥也何补于事呢,我不希望中国再出文天祥。”但不做文天祥就可以做侵略者的陪衬和帮凶么?就可以不要民族气节么?

四是长期封建社会影响,只知小家,不知国家。清末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严复说:“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一姓之兴则亿兆为之臣妾,其兴也,此一家之兴也,其亡也,此一家之亡也。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顾其所利害者,亦利害于一家而已,未尝为天下计也。”这段话极其深刻。以血缘和姓氏为核心的封建王朝从来是“家天下”,统治者只对家族、姓氏负责,不对国家、民族负责,全社会没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和实践,怎么可能要求民众与你“万众一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