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整组,红色基因如何传承?

——来自山东省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整组工作一线的调研报告⑤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刘卫华 黄林林 解 清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6-02-06 10:27

引言:习主席强调指出,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立军之本,要丰富“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内涵,加强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转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几经调整,有人说,当年民兵担架队、小车队、敢死队的那股“精气神”淡了;有人质疑,现在民兵队伍还需要这种精神吗?这是现实的课题,也是令人深思的发问。如何在民兵工作中加强政治建设,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请看专题调研。

“最后一块布作军装,最后一碗米作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里是孕育沂蒙精神的摇篮。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精神在民兵队伍中传承了几何、又流失了多少?调研中,大家不无忧虑: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多元文化冲击,民兵植根社会,思想难免受到“八面来风”的影响;民兵队伍年年整组换茬,加上活动开展少,传统精神慢慢流失;民兵编组重点逐渐向城镇转移,队伍类型向专业型、科技型拓展,传统精神不知不觉在调整变换中逐渐淡忘……

“没有革命的精神,就没有革命的胜利。革命先辈用生命孕育的精神富矿,永远是民兵队伍的精神支柱,要想旗帜不倒、精神永驻,就必须从教育阵地、教育活动等一件件具体事抓起”。临沂军分区党委一班人对一些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系列“铸魂课堂”随即全面铺开。

军分区专门指导各人武部开展达标建设活动,突出教育阵地建设,在12个县(区)建立60个样板乡(镇),全面规范民兵之家建设,确保民兵教育有阵地、有载体、有场地;还指导蒙阴、兰陵等8个县人武部建立荣誉室,利用激光三维影像等新技术,将“人肩架起火线桥”“红嫂乳汁救伤员”等故事再现出来、流传下去,为精神传承打造了一批教育阵地;请五老人员到学校、社区、民兵之家授课,组织民兵在与老人的亲情交流中,将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地传下去……目前,山东全省共计打造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15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62个,市县级国防教育基地206个,每年有数十万民兵前来接受教育。

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故地,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迎来大批民兵前来参观学习;“我是中国民兵,我宣誓……”铿锵的誓言总能引来游人驻足观看;《沂蒙丰碑》《跟着共产党走》等革命歌曲时而回响在民兵之家,引来村里的孩子观望……

几年过去,村里的老人都说当年的支前民兵又回来了。能让老人们这样评价的,不仅是一个个阵地、一个个活动,更有危急时刻的大爱义举:修路打井、抗旱保苗、事故救援,民兵总是第一时间冲在前面。

临沂军分区领导告诉笔者,今年,他们将继续挖掘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的光荣事迹,并在原地命名组建新时期民兵分队,同时开展“讲革命故事、忆传统精神、学身边典型”活动,推动红色精神传承逐渐深化,让革命精神在民兵队伍中一代代传下去。

调查手记:追根溯源,孕育红色基因的,不光有浴血战场的革命军人,也有前赴后继的民兵队员。让红色传统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基,既是对历史的重温,更意味着对信念的坚守,这不仅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茬一茬民兵队伍的接力与使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