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各地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差异
“你看看,权威部门联合印发的文件,他们怎么能说无效呢?”采访中,林芝军分区刘干事告诉记者,并非所有边关军娃都能搭乘“入学快车”,政策有缺口、落实打折扣等问题,仍是雪域军娃求学路上添堵待疏的“绊脚石”。
去年夏天,刘干事专程休假回家,办理女儿上学事宜。出藏前,他不仅从单位开了协调入学公函,还复印了《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并在第九条第三款关于“驻国家确定的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军人”的相关内容下划线。
不料,看了部队公函后,工作人员却指着法规依据说,军委机关调整组建后,原总政治部下发的文件已经“过时”。
刘干事顿时傻眼,眼睛直直盯着手里的红头文件。他赶紧满脸堆笑地解释道:“新规出台之前,应当执行原有法规。再说,上级也没声明作废,各地都还照此规定执行……”但是,该工作人员坚持认为,部门调整组建,原有法规应被视作“过时”,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此后,经过多方协调,刘干事终于如愿以偿,将女儿送入公立幼儿园就读。
回望曲折的求学路,刘干事苦笑着说:“要想让孩子上好学校,还得自己找‘关系’协调。”
“去年以来,旅里共出具10份子女入学公函,寄至相关教育局后,有3个地方不能‘痛快接收’。”驻藏某旅秘群科科长乔罗布则颇显无奈地说,“相关工作人员要么以原总部及军区的规定过了‘保质期’、不具约束力、仅能作参考为由搁置观望;要么严卡边防军人行政级别,技术干部和营以下干部的子女被拒之门外……”
刚刚拿到单位协调入学公函的某旅干部刘重洋说,孩子能到办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就读是他的心愿,但他同时也做好了“最坏打算”。
合力:军地携手打造入学“绿色通道”
初春季节,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精心筹划,组织教师团队到平均海拔4810米的岗巴边防营参观见学,让教师代表与学生家长在边关哨所面对面交流,把破解边防军娃求学艰辛、成绩靠后的“诊断会”开到了雪域高原。
“一线号脉”取得良好效果。有的教师联合呼吁“为吃苦者解难,向奉献者送暖”;有的教师致电戍边官兵,立下“边关安危交给你,孩子成长交给我”的动情誓言;还有的教师发出倡议,把边关军娃当作自家孩子一样真心关爱,把军娃求学当成自家事儿一样尽力办妥!
无疑,军民深度融合、情感交流灌注是解决边关军娃求学难题的有效途径。但要想真正让雪域军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同享一片教育的蓝天,必须做到情法兼顾,综合施策。
建章立制,依法优待。“军地双方联合修订下发军人子女入学优待规定,列出专项条款,开辟‘军娃优先入学’绿色通道。”某边防团政委陈晓军建议,应当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真正让为国戍边的军人得到社会普遍尊崇。
联合办学,提升层次。抓住军民融合大好机遇,统筹协调边关军娃入学事宜。某团干事饶力谈道,军地双方可逐步加大联合办学、联创共育力度,优质学校应创造条件,接收更多的边防军人子女入学,解除戍边官兵的后顾之忧。
广开言路,群策群力。某旅士官尹德甫谈道,领导机关主动牵头,与地方教育部门加强互动,及时综合各方需求,为边关军娃入学预留“接口”;群工法律、宣传等部门也应发挥督促激励作用,千方百计解决好“官兵子女入学”这件领导机关责无旁贷的大事。
令人欣喜的是,建立“双拥联盟”、托举“边关春苗”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越来越多的政策法规和温馨举措正在悄然汇成爱的暖流,直击官兵心田,鼓舞戍边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