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字打头,军事医学科学院为何这么牛?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珂  沈基飞责任编辑:杨红
2017-02-07 15:58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研究员领衔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振威 摄

坚持问题导向——

补齐短板,战备建设基础持续夯实

2016年以来,该院坚持把战备力量建设作为党委中心任务,精力向训练集中,资源向建设投入,力量向打仗汇聚。聚焦备战意识,加强思想引领,教育官兵绷紧打仗之弦;聚焦实战需求,颁布《干部执行重大任务激励办法》,焕发起备战打赢的战斗豪情。围绕集成配套,完善体系化救援装备建设。着眼迅即能动、动则能救的要求,研制专用箱组、战备库房信息化管理系统、伤情信息系统和“两梯队、四批次”的分类备勤制度,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模块化、信息化水平。

军民融合是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5月24日,中国核应急救援队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依托该院抽组的中国核应急救援队医学分队应运而生,这是该院第3支国家级力量。

经过一年的系统建设,全院战备应急核心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战备应急与科研高度融合,形成聚焦实战、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实现了“十三五”科技工作的良好开局。

“通过广泛调研,我感到,当前我院战备工作在思想认识层面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打仗的站位不高。有的单位建设发展的指导方向有偏离,往往说起来是战略地位,干起来是略占地位,忙起来是没有地位。二是打仗的意识不强。有些人只想当‘国家队’、不想当‘八一队’,只想当研究员、不想当战斗员,肩上扛着军衔、眼里盯着头衔,嘴上谈着战场、脑子想着市场。三是打仗的动力不足。有的视论文篇数、获奖次数为‘硬杠杠’,把保障部队、服务官兵当软指标,乐于蹲科室、不愿下部队,忙于跑课题、不愿出现场。”尽管成绩显著,但该院院长张士涛在讲评中,直击问题要害,让很多科技人员听了红脸、冒汗。

“我们要坚决摒弃‘仗打不起来、打也轮不上我’的和平麻痹思想,真正把备战打赢的意识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做到谋划科研向实战聚焦、指导工作向实战靠拢、推进发展向实战对表。”在张士涛院长的要求下,这次总结报告大会实现了导向精准、时间精练、内容精彩的预期目标,树起了让谋战者吃香、让研战者受益、让能战者有位的鲜明导向。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端青研究员领衔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鉴定新技术和装备”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振威 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