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50岁的旅政委还PK年轻人,为啥这么拼?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张硕
2017-01-09 04:03

“马宝川现象”是进行时

■高 杰

“旅政委”原本是“师政委”,马宝川的故事并非个案。

检索近年新闻,我们发现,除了马宝川,在2013年,原沈阳军区还有付文化、冯忠国两位同志,因为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从师长改任旅长。

如果放眼人民军队近90年的历史,马宝川式个案更是不胜枚举,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人民军队特有的“马宝川现象”。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整编是家常便饭。仅长征时期,红军涉及团以上单位的整编就有十余次之多。部队成建制缩编甚至撤销,必然带来相应指挥员降级或转岗。面对这些矛盾,从来没有哪支部队不听指挥、哪一名指挥员不服从命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从民族大义出发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原来的三个方面军改为三个师,方面军总指挥当师长,军团长当旅长,军长当团长,许多高级将领官降4级甚至6级。其中,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任第一二○师师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任第一二○师副师长,官降4级。而李先念更是由军政委改任营长,相当于连降6级。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人民军队持续不断地对军队规模进行精简整编。在习主席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前,这支军队已经成功完成了10次大规模裁军,先后有数十个军区、兵团和军兵种司令部被撤销,上千所部队医院、学校和农场等附属机构被裁撤、转隶或缩编,总员额由最高时的627万减至230万。

这些年,虽然没有了战火硝烟,但马宝川式故事依然在反复上演。最典型的就是少将甘祖昌,在第四次大裁军中,为了支持改革,不给组织添负担,主动提出解甲归田,回到老家当农民。

“马宝川”之所以成为一种现象,与人民军队坚持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浪潮紧密相关。

这一轮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的重点,将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通过优化兵力规模构成,打造精干高效的现代化常备军。从这个视角看,“马宝川现象”必定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可以预见,“脖子以下”的改革全面展开后,会有一大批指挥员面临与马宝川一样的考验与挑战。

面对现实考验,马宝川式“进退走留一切听组织、困难面前决不讲价钱”,之所以会成为我军官兵的共同姿态,也与我军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在陆军第12集团军,每年新任团以上干部都必须到军史馆重温一段话。那是在定陶战役前,集团军前身的纵队司令员王近山立下的军令状:打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

革命军人的价值,不在于职级的大小、官位的高低,而在于对于战斗力贡献了多少,在于对胜利的执著追求。

马宝川所在的部队由师改为旅,正是我军基于战斗力对兵力规模构成的一种优化。未来,精干化、一体化、小型化、模块化、多能化等特征在我军将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宝川这个旅政委,与之前自己是师政委相比,位子虽然降低了,但肩上的责任丝毫没有减轻。

作为军人,应当追求什么?昨天的“马宝川”们用鲜血和生命给予了回答。今天的“马宝川”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答案。

强军兴军的征程上,转型和重塑是常态。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在人民军队成长的时间河流中,“马宝川现象”是进行时态。每一位军人既要有到中流击水的勇气,更要有顺势而为的担当和胸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