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某炮兵团推行精细化保障减少装备战损率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孙福涛 林少聪 王立军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9-29 09:25

找回隐性流失的战斗力

——沈阳军区某炮兵团推行精细化保障减少装备战损率纪实

8月下旬,辽东半岛某山林腹地,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场综合演练激战正酣。一时间,4个连队接连提出装备抢修申请,4支保障小组立即携带所需器材出发。8分钟,2个主攻连故障装备得以修复,按照原计划随部队发起冲击;15分钟,助攻连故障装备修复后重返“战斗”序列;30分钟,预备队故障装备重新启动。

“故障装备被快速修复,重新发挥战斗效能,得益于我们按照‘成本意识’精细化保障,优化资源配置。”该团领导介绍说,今年野外驻训以来,他们狠抓保障抢修效益提升,大大降低了装备战损率。

1   “我营一辆牵引车熄火,请求维修支援。”驻训之初,一场演练刚开始,保障分队就接到一营的抢修报告。修理所所长刘云波立即让经验丰富的修理“大拿”曲兴旺带本班人员前往。

没多久,保障基本指挥所的通信车也“趴了窝”。张勇峰等3名修理工迅速赶至,查明故障原因是车载通信装备短路引起整车电路瘫痪。但他们对通信装备电路不熟悉,只能“望车兴叹”。原来,新式通信车刚配发不久,只有曲兴旺在厂家受过维修培训,他带的几名徒弟都还没“出师”。等曲兴旺保障完一营再赶去抢修通信车时,部队已错过战机。

抢修情况反馈让刘云波后悔不已:一营牵引车仅是小故障,初级修理工就能解决,派曲兴旺去,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最终因为保障力量的“摆兵布阵”失误,很多装备没有得到及时抢修。

2  “有多少‘战损装备’可以‘复活’?”一场关于装备保障问题的复盘在驻训场展开。

“战场保障要讲究‘量体裁衣’。”保障处副处长吴奇的话直切要害,“平时训练大呼隆,一旦出现二次敌情或复合情况就没办法了,指挥员往往凭个人感觉进行保障力量配置,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还经常顾此失彼。”

刚吃过苦头的刘云波收获似乎更大:“按任务的轻重缓急投入力量,道理虽然简单,但对各方面情况难以实时掌握,决策时很难科学准确。”

“如果用装分队能把故障说细,也许就不会出现资源错配了。”一营营长刘鹏的检讨很实在。长期以来,用装分队普遍存在“孩子哭了抱给娘”的依赖思想,满足于会用而不学装备机理,上报情况“大估摸”,由于自身研判故障的能力不足,很容易给保障人员造成误判。

“有数才能有术。”团长李洪波的归纳拨云见日:“精细化保障不能只落实在纸上。指挥员要在作战中准确判断战损装备对整体作战的影响,从而帮助保障分队确定维修顺序。”

复盘找准了战场装备保障问题所在,一系列优化保障资源配置的措施也应运而生。

3   随着装备更新换代升级,新装老装同上演兵场的现象比较普遍,对装备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细化保障的关键是要优化配置保障资源,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协同、高效运行。

基于此,该团出台了《装备工作标准化流程》。对现有装备的常见故障根据产生原因、部件破损程度进行梳理,由轻到重细化为黄色、橙色、红色3个等级;总结了5类13项评估装备对作战效能影响的量化指示,对作战影响值高的优先保障;通过考评摸清了各类专业技师的能力底数,区分掌握技能类型、熟练程度,制定“保障人才能力模型”。

“精之有纲,细之有目,关键是转化成能力。”装备股股长刘恒志介绍,外训中,团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与“师傅带徒弟”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按要求开展全员“学装备、懂机理”活动;对营连技术骨干进行“故障精算”能力培训,使营连技术骨干能力达到排除一般故障的要求;实施“修用双考”:基层上报故障要细,抢修排除故障后要核算成本——故障报不清、人才用不准,双方都不得分。

“精细化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管理理念与技术!”前不久,一场激战过后,刘云波告诉笔者,“接到抢修命令的第一反应是按适时、适地、适量、适价的目标计算配置保障力量,能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断,不加强平时训练是办不到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