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随父母转战东北的日子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荆南飞责任编辑:董玥
2018-10-11 08:43

今年9月20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时光飞逝,一晃父亲已经离开2年了,母亲也离开5年多了,可我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退,脑海中常常浮现出父母的音容笑貌,闪现出在儿女成长中的无私大爱……

父亲荆健,安徽濉溪人,1918年9月20日出生,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到延安,同年12月入党,任陕甘宁边区青委干事、警备旅青年股长、边区青委武装部长,后投笔从戎,参加了解放战争、广西剿匪、抗美援朝,先后任热东军分区组织科长、干部大队政委,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第四野战军)团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装甲兵政委、政治部副主任和顾问等职。

母亲曾延淑,湖北黄冈人,1920年12月5日出生,1940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任边区妇联干事,1942年入党,后挺进东北并入伍,任热东军分区机关指导员、团组织股长,志愿军133师干部科长、后勤部副政委等,1955年转业,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锦州市委直属党委书记,辽宁省交通设计院党委书记等职。

古城延安。

父母在延安相识相爱,1944年经组织批准结为夫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急速调遣部队抢占东北。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央决定抽调大批干部与蒋介石争夺东北。陕甘宁边区青委组成了赴东北干部团,去哈尔滨组建充实东北各省团委,蒋南翔任团长(支部书记),父亲任副团长(支部委员)。就这样,父母带着不满周岁的我踏上了挺进东北的征程。当时没有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两个多月后,经榆林、米脂、吕梁山、朔州、大同,到达张家口解放区。时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的欧阳钦伯伯在延安时认识父亲,知道他从事过军事工作,根据前线需要硬是把父亲留了下来,分配他到热东(现在为辽西地区)部队任职。由此,父母一起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父母健在时,常和我讲起他们转战东北的事,这些陈年往事几乎印在他们的脑子里,也渐渐融入到我的血脉中,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我把它整理成文,缅怀父母,寄托哀思。

“无人区”的救命水

有谁喝过浸泡过尸体的水,还用它做饭吃?说起来自己都不相信。但在那个年代,这件事就真实发生在父母身上,当然我也算是经历者吧。

1945年10月,父母带着我和干部团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当时我还不满10个月,为了方便带着我,南区合作社给我们配发一头毛驴,一侧驮我一侧驮行李,这样就减轻了父母行军的负担。父亲一晚上没睡觉,按照我身材大小做了一个小木筐,宽窄正好,底下铺上褥子,外面包上被子,我正好能躺在里面,就这样驮在毛驴身上。大约半个月左右,从米脂过黄河进入山西兴县。日本鬼子为了隔断八路军和群众的联系,在兴县界内八路军开辟的游击区,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在“无人区”里,鬼子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方圆几百里的村庄渺无人烟,一片荒芜。虽然日本投降了,但“无人区”还没有恢复。我们原先计划宿营地的村庄,到处是残垣断壁,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子,仅有几处没有房顶的“房圏子”。所以晚上宿营时,这几处“房圏子”就是好地方了,都让给带孩子的女同志住,我们青委干部团有三个带孩子的女同志,都住在了“房圏子”里,其他人只能睡在野外。当时天下着小雨,阴冷阴冷的,团部给每人发了两尺雨布,顶在头上遮雨过夜。“无人区”没有吃的,大人还好一点,到附近山上挖点野菜勉强充饥,我由于母亲奶水不好,又没有“百家奶”可吃,叔叔阿姨就把仅有的一点米面凑起来,给我做成“米糊糊”吃。

“无人区”的水源都让鬼子破坏殆尽,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口井,高兴地赶紧打水,打上来几桶后,见底了,发现下面露出两具腐烂的尸体,估计是被鬼子杀害后扔到里面的。“有死尸!”有人一听刚喝的水泡过死尸,顿时就吐了起来。战争年代哪有什么条件好讲,在“无人区”里能找到水喝就算是老天爷照顾了。虽然大伙觉得反胃,但因没有其它的水可用,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就这样,用了5天时间才穿过了难熬的“无人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