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白刃战:日军畏惧中国红缨枪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2-11 10:11

平型关战斗中的白刃作战

平型关之战是抗战初期一次成功的伏击战,是“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第一个大捷。1937年9月25日晨,林彪率领的第115师到达指定位置,并控制了战区内公路南侧一处坡缓的高地。11时左右战斗打响。日军很快判明形势。组织兵力向该师686团防区对面、公路北侧的老爷庙高地发起冲击,试图夺取制高点。685团一部开始从南侧高地冲下。两军展开了“登山比赛”。据参战者回忆,山坡上穿黄军装的日军和穿灰军装的八路军混杂着进行“登山比赛”,甚至连厮杀都来不及了。686团也加入了冲击的行列。根据686团3营排长田世恩的回忆:“我们连接到了夺取老爷庙的任务,我带着全排战士立刻向老爷庙冲击。战士们的喊杀声像霹雳似的震撼着山岩。当我冲到坡下的时候,见前边的一个鬼子正往老爷庙那边跑,我就拼命追……紧爬几步就追上_,那个鬼子。我屏住呼吸,憋足了劲,向他背上猛劈一刀。这家伙还没来得及叫唤就滚下山坡了。”“……在侧翼连队的掩护下,我们终于冲上公路,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没有刺刀的同志便拔出砍刀和鬼子杀起来。有的战士连大砍刀也没有,就徒手和敌人撕打。我端着刺刀朝一个矮个鬼子刺去,不想那家伙一下转过身来。我猛一使劲又朝他胸部刺去。那鬼子又用劲一挡,硬跟我顶起来了。我趁机往后一撤,抽出枪刺来,但我的刺刀被挡弯了。正在这时,一颗子弹飞来,从我右膀下穿过。那家伙见我中弹了,正要松动一下。我咬了咬牙,把腰一闪,掉过枪托抡起来,纵身一跳,照准他的脑袋直劈下去,把那家伙打倒在地。我又顺手抄起他的长枪,朝他肚子上乱扎了两刀。紧接着,我又和冲过来的一个鬼子军官拼上了。他拿的是东洋刀,没有我拿的长枪吃劲。我一刀就把他刺倒了……”“足足拼了半个小时,鬼子顶不住了,纷纷钻到车下。我们乘机直奔老爷庙。占领老爷庙的一小股鬼子见我们开始往上爬,用机关枪扫个不停。这时沟里的鬼子又从后面拥上来。幸亏2营的战士及时赶到,消灭了拥上来的鬼子……我带着两个班的战士冒着弹雨匍匐前进,在离山顶不远处向敌人投弹。鬼子的机枪哑了,他们也端着刺刀冲下来……但我们的人多,三五个战士对付一个鬼子,一个鬼子最少也要挨上两三刺刀。我们占领老爷庙后,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打得沟里的鬼子无处藏身……”

平型关一战虽胜,但八路军指战员们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与国内革命战争中完全不同的敌人。以我精锐之师又占据有利地形,仅仅与日军的二流部队打出了一个1:1的伤亡比。在1939年11月的雁宿崖之战中,八路军在弹药耗尽后面对数量劣势的鬼子竟然只能以石块掷之。达两个战例说明当时八路军白刃战训练的不足。

红缨枪的威力

在1938年3月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八路军第386旅新建部队由于步枪数量严重不足,很多连队完全是用红缨枪装备起来的。红缨枪长度一般在2米左右,枪身由白蜡树杆制成,韧性很好;铁制枪头末端的红缨可以阻止血顺杆流下,以防枪杆湿滑难以握持。据记载,遭到伏击的日军在这狭窄的地形上基本排不成战斗队形,既没有地形地物可利用,也无法发扬火力,386旅很快就与日军展开了白刃战。

在宽度不到100米的山梁上,被日军称为“长剑”的红缨枪显示了特有的威力。首先其长度可以保证在与日军步兵肉搏时保持一定的心理优势;其次,与双手持的大砍刀相比,红缨枪不需要大幅度挥舞,更便于多人协同作战一使用红缨枪只需要有一定的臂力即可,不需要高超的武艺,适合主要由农民子弟组成的八路军。但如果红缨枪的木杆被刺刀斩断,那么战士立刻就会陷入赤手空拳的境地。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我方的人数占优,日军相对较强的拼刺技术无从发挥。

日军在白刃战时对红缨枪比较畏惧。但这种武器毕竟不能对付敌人的机枪火炮,所以八路军的装备逐渐得到改善后就淘汰了它。

滑县战斗——拼刺高手的成长之路

在正规战基本结束后八路军主力开始分兵到敌后进行游击战。他们要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与日军作战。著名的八路军拼刺英雄李仕亮的回忆中就谈到了这样一次白刃战。

1939年5月李仕亮任副排长。部队的两个连在行军途中夜宿河南滑县五龙镇。第二天凌晨滑县县城驻扎的日军100多人突袭该镇。这是他人伍后第一次与鬼子拼刺刀。练过无数次的拼刺路数虽早已熟记在心,但由于仓促迎战,准备不足,他与第一个鬼子格斗时稍显慌乱,被敌刺伤小腹后又刺进自己的右手衣袖里。李仕亮怒不可遏,大吼一声,拨开敌人刺刀,一个“中刺”刺中鬼子胸部,致其当场毙命。

这时第二个鬼子又冲上来。有了刚才的第一次,李仕亮信心倍增,两个回合下来便刺死对方。又过了几分钟,在与第三个鬼子格斗时,他对于如何应用拼刺战术已经了然于胸了。双方都是先在防守上下工夫,并寻找对方的破绽。一来二去,双方的刺刀架在了一起。李仕亮用力往下压。鬼子拼命往上抬,试图避开刀锋。双方相持10多秒钟,都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招儿。这个当口,李仕亮抢先出招儿,反手用枪托砸在鬼子的左脸颊上。鬼子喉咙里咕噜一声,倒在地上。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李仕亮发现这个鬼子颈部的动脉血管被枪托砸断,已经死亡。

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练兵纪要》中写道:士兵只要能够将其平时所学的武艺在战场上用到“十之一二”,就能在白刃战中取胜。尤其对于新兵来说,在白刃战训练中很熟悉的战术动作在实战中往往不能充分发挥。“突刺”等白刃战术只有经过认真反复练习,面对敌人才可能下意识地完成山枪、突刺,防刺等一系列的动作。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白刀战中,战士往往不可能对自己的战术动作作过多的考虑,在他们头脑中闪过的只是如何尽快将对方干掉和自己如何生存下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