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浦东有一支传奇的平原游击队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袁念琪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8-21 15:33

“星光映着杭州湾,月色照着浦东平原,我们是雄壮的革命铁流,英雄地行走在敌人的‘清乡’线上。”唱歌的是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民,当年叫诸亚民,曾被日军悬赏十万军票。我是在这位传奇英雄苏州的家中听到他唱这首歌的,那年他65岁。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日伪重兵把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驻有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伪暂编第2军第13师、伪中央税警总团和伪上海特别市武装警察大队;还有地方保安团等。当地群众把日军叫“鬼子”“东洋乌龟”,称伪军是“黄衣裳”“黄狗”或“汉奸队伍”;喊黑衣警察“柏油桶”“黑壳虫”,叫土匪“野猫队”。

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境况下,坚持抗战的淞沪支队被誉为“浦东人民的灯塔”。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0周年之际,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一段悲壮而感人的故事。历史,不容忘记!

东洋人要打篱笆墙了

1942年9月初的一个夜晚,天有点闷热。杭州湾畔的浙江慈溪古窑浦,一艘方头“沙飞”(小船)向对面的浦东驶去。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就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装——南汇县保卫团第二中队,还组建了南汇县抗卫四中队和奉贤县人民自卫团。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日伪在南方“清乡”,汪精卫亲任清乡委员会委员长。“军政并进,剿抚兼施”,7月1日起于苏南,后推至浦东。先军事清乡,后政治、经济、思想清乡。中共浙东区党委决定朱亚民率短小精干的便衣武装,回浦东坚持内线反“清乡”。这时,其他号称“抗日”的各游击队早跑了。

朱亚民挑了11名队员,其中3名党员,全换短枪。虽说只有3个本地人,但其他人都熟悉浦东。船到奉贤柘林东,下船在滩涂走了一长段,上岸急行几十里,天亮前到七仓墩,来到靠拢中共的盐行乡伪乡长乔阿五家。他惊诧道:“东洋人到处砍竹子,就要在海边打篱笆墙了。你们还是赶紧走吧,将来要走也走不了啦!”

“正因为要‘清乡’,我们才赶回来的。”朱亚民告诉他。

接上第一个关系后,小分队往东向南汇中心活动。一路宣传反“清乡”,安定群众情绪,组织青年,建立联络点,整顿情报网;并根据上海地下党经验建立直接秘密关系。经过工作,群众认为队伍回来有靠山。也有见他们就几个人,没“长家伙”,有些担心,甚至劝朱亚民离开浦东的。还有观望者,不敢联系。

一月后,浦东“清乡区”四周筑起竹篱笆墙。镇上建据点,沿海港口设检问所,大村庄驻伪军。随后,日军矛字3824、3825等主力、伪军刘铁成部和伪税警队5000多人,自南向北分区“清乡”。多路出动、分进合击,在指定区域内反复搜剿,用朱亚民的话:“好比车干河水拷浜头,一条小鱼也漏不掉”。同时,大批佩“清乡委员会”蓝底小铜牌的政工人员,下乡查户口,恢复保甲制;组织“乡民自卫队”,强迫群众站岗,发现游击队鸣锣报警。

朱亚民将队伍分为三组,由许培元、张宝生各带一组隐蔽在“清乡”边沿区,自己带一组在祝家桥一带活动,住的是偏僻小村宅、祠堂、渔民的蟹棚,甚至看坟的小棚,每天换个地方。吃饭群众送,送一次吃一天,没人送就挨饿。已是深秋,还是穿刚到浦东时的单衣。艰难环境和敌人引诱,使少数意志薄弱者叛变。朱亚民感到,只有打个胜仗,才能灭敌威风、鼓舞士气、打开局面。第一仗怎样打?10月下旬,机会来了。乔乡长与苏家码头(今奉贤区塘外乡墩外村)检问所一伪军结拜,那人吃鬼子亏要报仇。一天夜里,全队集合,从南汇长途奇袭。一路得到群众帮助,站岗的等队伍过了再敲锣。穿过层层封锁线,里应外合冲进据点。击毙3个鬼子,一个班伪军全部缴枪,我无一伤亡,只花20分钟就第一次全歼一个据点。当附近敌人赶来,队伍已在几十里外南汇周家弄休息了。

第二天,得到敌机动部队又回南边的情报。朱亚民抓住机会,在三灶接连打了两仗,共打死3个鬼子和10多个伪军。这些战斗歼敌不多却震动不小,毕竟发生在敌占绝对优势的“清乡区”内。于是,三五个鬼子带一个班伪军的小据点全撤了,放哨的老百姓也收锣回家,游击队能集中行动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