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它的前途和过程究竟怎样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从田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6-15 09:24

●“战略相持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持久战理论的精彩独到之处,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战必将遇到的严重困难具有充分思想准备,也是共产党持久战战略与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只承认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而否认战略相持阶段存在的“两阶段论”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

●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支撑战争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和组织,这是毛泽东对游击战争理论的重大创新。

●把游击战和根据地联结起来,使游击战不仅限于单纯的军事行动,还与广大民众的政治、经济要求相结合,从而植根于民众的沃土,堪称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妙笔。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攸关民族前途命运的生死决战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探求克敌制胜之道,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反侵略战争指导方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毛泽东于1938年5月接连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深刻总结全面抗战后的经验,系统阐明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理论,科学回答了抗日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怎样赢得战争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强有力思想武器。

深入分析中日两国国情及特点,深刻揭示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国共两党及有识之士的原则共识。然而,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它的前途和过程究竟怎样,这些问题在抗战爆发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并未得到明确解决,不同程度地困扰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毛泽东在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中日两国基本国情和抗日战争所处时代条件及国际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中日之间存在着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四个相互矛盾着的基本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日本有一个强点和三个弱点,中国有一个弱点和三个强点,因而中国将会最终战胜日本;但日本的强点变为弱点,中国的弱点变为强点,都会经历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很快战胜日本,中国抗战必将是持久战。在双方力量对比上,中国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因此中国抗战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会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中转变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枢纽。

“战略相持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持久战理论的精彩独到之处,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抗战必将遇到的严重困难具有充分思想准备,也是共产党持久战战略与国民党“持久消耗战略”只承认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而否认战略相持阶段存在的“两阶段论”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这就澄清了一些人在抗日战争前途问题上的认识迷雾,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进一步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科学阐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实现持久制胜的有效战争样式

​古往今来,游击战通常只是正规战的辅助。因而全国抗战爆发后,相当多的人轻视游击战,寄望以国民党军的正规战战胜日军。毛泽东着眼中日战争全局和人民军队的生存发展,创造性地将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并赋予其新的使命。他指出,由于中国大而弱,但处于进步的时代;日本小而强,但兵力不足,其占领区必然有许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即敌后单独作战,从战略上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这样,中国的抗日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

把抗日游击战争提高到支撑战争全局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和组织,这是毛泽东对游击战争理论的重大创新。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深入日军占领区,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并发展了广阔的敌后战场,从而造就了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两面夹击日军的战略格局,抗日战争也由此真正驶入了中国设定的持久制敌、持久胜敌的轨道。

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基本原则出发,提出了一整套战略方针与原则

​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实际,灵活运用军事辩证法,提出战争指导的基本方针:在战略上是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战斗上则必须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变战略上的劣势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而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必须发挥组织指挥上的主动性、灵活性与计划性。在作战形式上,要根据战争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不同形式;游击战的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二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即向运动战发展。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性,指出:抗日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把游击战和根据地联结起来,使游击战不仅限于单纯的军事行动,还与广大民众的政治、经济要求相结合,从而植根于民众的沃土,堪称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思想的妙笔。

人民军队正是遵循上述各项方针和原则,在最初仅有数万兵力的情况下,担当大任,越战越强,在全国抗战中歼灭日伪军171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人,东北抗日联军的战绩未包括在内),并从战略相持阶段起抗击了一半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支撑起全国抗战的半壁江山,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力量。

综上所述,《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当全国抗战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将如何发展还不甚明了的时候,这两篇著作在人们面前清晰而有说服力地勾画出战争发展的路线图,充分彰显了先进军事理论所具有的特殊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打赢未来战争,需要在正确把握现代战争特点和中国国情军情的基础上,不断揭示新规律,实践新理论。惟其如此,才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确保军事理论之树常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