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江到大渡河:长征中红军如何强渡江河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张岩松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0-11 08:36

组织有序

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同样是确保渡河成功的保障。仔细看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过程,不难发现其中一个特点,那就是当突击队在前边冲锋的时候,后续部队一边用随身携带的木板铺设桥面一边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如此,不仅突击队有了可靠的后援,还大大缩短了全军通过泸定桥的时间。再看那场险些令红军覆亡的湘江之战,其之所以能最终脱险,也离不开渡江过程中的井然有序。曾有多名亲历者看到,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冒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亲往渡口指挥部队渡河。

红军渡河组织管理的典范出现在金沙江畔。

在金沙江畔的皎平渡口,红军的渡河组织之有序被发挥到了极致。由于只有七条小船,且其破败程度使得每摆渡一个来回,都要将船中水倒入江中,才能重新使用。而这时的沿江峭壁上,挤满了红军将士、骡马和行李担子。这七条船,不仅承载着数万红军将士的性命,甚至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安危。关键时刻,陈云在渡江组织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支部队未到江边前,就被告知渡江纪律:队伍开到江边时必须停止,不许走近渡船。每条船都编有号码,规定其所能载人数及担数,并标明坐位次序。这样,依船只能渡多少人,就让多少人到渡口沙滩上,登上预先指定好的那条船。部队只能排成一路纵队上船,不许几个人同时上船,这就杜绝了“争先恐后”的现象。每船都有一名船上司令员,即使军团长、师长上船之后也得服从这位司令员的管理。至于那些驮载大件行李的骡马,陈云也没有忘记它们。那些小船装不下这些大牲口,便将其都赶到江里,人坐在船尾牵着牲畜过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