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缨枪到汉阳造
反“围剿”炮火洗礼
“我分到的第一支枪,不是真枪,是红缨枪。”提及战斗经历,王道金无限感慨,从第一次反“围剿”到第五次反“围剿”,20多次战斗的硝烟洗礼,自己在枪声中成长了。
参加红军后,王道金先来到红军游击队七大队报到,投入紧张的军事训练。因为枪支有限,王道金分到了一支红缨枪。他和其他游击队员拿着梭镖、红缨枪负责在山顶上、大路边站岗放哨。看着漫山遍野的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和妇女会员,男女老少,高举火把,山岗密林间一片片火红。王道金看着眼前的景象,感觉有一种使命压在了自己的肩上,自己要站好这一班岗。他那时候也说不明白是什么使命,他只是觉得,这个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就融入的革命大家庭,会改变他的命运,改变他的一生。
1930年12月29日,国民党张辉瓒的先头部队正向龙岗压过来,当天晚上,红军围攻在龙岗的敌人。由于王道金年龄小,之前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战斗,游击队长给他的战斗任务是护送伤员。王道金不干,说自己跑得快,红缨枪也可以杀敌。队长笑着摸摸他的头:“小鬼,这次听命令,以后有的是杀敌机会。执行任务!”龙岗战斗取得了胜利,“前头捉了张辉瓒”,王道金也分到了一支真正汉阳造步枪和20发子弹。“我高兴坏了,一会瞄瞄前方,一会背在肩上,一刻也不离开枪。”王道金聊起分到的第一支枪, 仍会露出兴奋的神情。
第一次反“围剿”,王道金被编入红三军团六师十八团,成了一名正规的红军战士。建宁战斗、莲塘圩战斗、老营盘战斗、黄陂伏击战等战斗中都有王道金呐喊着往前冲的身影。到广昌保卫战时,王道金已经19岁了,是一名成熟的红军战士了,心中的一个信念越来越坚定,“共产党是穷人的党,是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党,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普天下的老百姓,要想有好日子过,只有跟共产党走,跟红军走。”
娄山关阻击增援之敌
雨中的夜行军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娄山关,这座遵义北面的雄关天堑,历来有“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说法,地势险要,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
遵义市桐梓县城距离娄山关仅15公里左右,王道金老人经常来娄山关,因为这里是他战斗过的地方。虽然硝烟已散,烈士血迹已干,但战友们的英魂长眠在此,“他们在这,我有个念想。”王道金告诉记者。
长征开始时,王道金已经担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一营一连一排的排长了。1935年2月25日,娄山关战斗正式打响。红十一团负责迂回30多里到板桥打击从遵义赶来增援的黔军,并阻断娄山关敌人的退路。
夜里7时,全团官兵开始沿着一条羊肠小道经杨柳湾向板桥方向前进。2月的黔北山区,寒风刮过脸颊,刺骨般的疼。夜晚,天上又下起了雨。红军战士们都只穿着两件单衣,脚上一双布袜子和一双草鞋,有的甚至连布袜子都没有,只穿一双草鞋。为了防止敌人发现,战士们只能摸黑行军,不能打火把,下过雨的道路泥泞湿滑,不时有战士摔倒,这一倒,路边的荆棘就会划破手和脸。“当时哪会注意到疼,接一捧雨水抹一抹伤口,继续夜行军,大伙儿的速度一点都没减慢。”就这样,王道金和他的战友们在天亮前赶到了指定位置隐蔽,围歼了逃窜至此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