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方评说
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荣森之:高密市在中学设立国防后备生办公室,选拔培养国防后备生,并通过国防教育促进征兵工作,办法新举措实,为高校资源缺乏地区如何提高应征大学生入伍比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举不但有效改变了应试教育重分数轻素质以及学校国防教育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的现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国防观念,产生了“抓好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多重效应。
高密市委书记范福生:征集高素质兵员适应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另一方面,军队大熔炉能为高学历应征青年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国防后备生模式,正好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这一举措体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路,既为国家输送了优质兵员,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实现了优质兵员的选送与储备;既是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安徽省金寨县人武部代部长陶忠明:习主席强调指出,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创新创造在军营蔚然成风。高密市人武部运用新理念、驱动新发展的创新思维,有效破解了高素质兵员征集难题,为我们类似的县(市、区)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只要站在“征兵是关乎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把征兵工作摆在强军兴军这一大局下谋划运作,就一定能找到破解短板弱项的有效对策。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薛志亮:高密的做法之所以值得点赞,就在于他们打破了征兵工作的季节性限制,使其常态化,获得了时效优势;建立了征兵工作与学校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获得了组织优势;找准了联合培养、储备预征对象,引导学生个体价值选择和提升学校办学效益三者共赢的交集,获得了社会认同优势。这个路子不仅具有现实启示性,而且具有可复制性,其他地方不妨采取“拿来主义”,走一走,试一试。
创新须走心
■张顺亮
高密走出了一条破解高素质兵员征集难的新路子。
高密现象不是一座“孤岛”。打开中国版图,你会发现,像这样的小县城为数众多,优势有限、劣势明显,极具代表性和普遍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人在抱怨:辖区高校数量少,要高质量完成兵员征集任务难上加难。也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到了征兵季,只满足于横幅一拉、大课一上、资料一发,而效果如何,则很少去过问。如此这般,征兵焉能不难!
其实,很多时候,困难多只因想得少,对策少只因不走心。如果时常站在“征兵为打赢、征兵保打赢”的高度认识问题,摆在“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的大局考问使命担当,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而不是抱着“征兵时节忙一阵,保证数量就完事”“政策到位才好办”的应付、等靠心态,何愁找不到双赢的办法呢?
办法总比困难多。正如爱迪生所说:“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米袋子”受限,但“脑瓜子”不能受缚。守成则安静无为,故纵脞废萎而百事隳坏。唯有破除守常、守旧、守成思维,开动脑筋、打开思路,立足现实、大胆创新,敢于吃螃蟹、不惧关山重重,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开拓实践,探寻管用之策,谋求实在之法,才能摸索出类似国防后备生这样的新经验,激励大批优秀青年投身军营、建功军营、圆梦军营。
征兵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善治者必达情,达情必近人。高素质兵员从哪里来?不会自动上门,也不能生拉硬拽,只能靠贴心的内容形式、稳心的制度机制、暖心的优抚保障,设身处地排忧解难,才能达到进一步坚定应征青年报国信念之效应。唯有如此,方能变“要我当兵”为“我要当兵”,点燃适龄青年从军报国、筑梦军旅的青春之火,召唤更多时代英才、热血青年投身军旅。
电影《一代宗师》有句对白令人感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在征兵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之际,对于兵役工作者而言,也有一句话值得记取,那就是创新须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