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必然涉及人事调整、岗位变更、进退去留等问题。这种情况下,笔者不禁想到“争”与“让”的问题,尽管这已是老话,但面对新情况重拾这个话题依然必要。
有这样一则寓言:两只山羊在独木桥上迎面相遇,都争着要过桥,互不相让,还角对角地厮打起来,结果双双跌入河中。另有一则真实故事: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老家修缮府第,因地界不清与吴姓邻居发生争执。张英家人修书到京,张英接读家书后会心一笑,复信曰:“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看信后,立马将地界退让三尺。吴姓邻居见此情景,深为感动,也主动退让了三尺,从而形成了闻名遐迩的桐城“六尺巷”,这段佳话至今仍在流传。
这就是“争”与“让”的不同结果。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争”和“让”往往分不清、理不顺,常常对权力、名利和待遇斤斤计较,甚至不择手段,以至到了“求名无所避,求利无不营”的地步。改革当前,无疑也有如何对待“争”与“让”的问题。一是有的领导班子和机关需要裁减员额,部分干部或调离、或转业、或到基层任职,我们是去争优越的岗位呢,还是把它让给更称职的同志?二是有的部队可能转隶迁移,有走的也有留的,我们是该争着走呢,还是争着留?三是改革过程中,有的单位部分同志会有职务上的变动,是自己争着去占位呢,还是以军队现代化建设为重,让更合适的同志去?四是深化改革任务繁重,需要担风险,我们是争着挑重担、担风险呢,还是退避三舍、袖手旁观?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现实考验,我们必须有一个十分端正而明确的态度。
是“争”还是“让”,究其本质体现的是党性。一个党性很强的人,不只是口头上说“听党话、跟党走”,更重要的是行动上一切听从党安排。革命战争年代,多少共产党员争着承担最具风险的任务,多少共产党员在危急关头替其他同志作出牺牲。正因为我们党有大量这样的党员,所以才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今天虽然使命任务不同了,但作为党员,这种精神丝毫不能减弱,没有一个个共产党人的争着担当、争着奉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在“争”还是“让”的考验面前,我们首先要想到党员身份,想到组织培养,想到知恩报恩。站在这个层面上认识问题,相信在是“争”还是“让”的问题面前就会多一些崇高,少一些低俗,多一些高风亮节,少一些斤斤计较。
是“争”还是“让”,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学习践行强军目标、做新一代革命军人”主题教育成效的最好检验。任何教育都是一种手段和过程,目的是在需要和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此时此刻作为党员、革命军人,必须让教育成果体现出来、显示出来,我们在教育中怎么说的,在深化改革中就应当怎么做,使行为经得起党性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监督,在这场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