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把握战斗力标准

来源:国防报作者:张自廉责任编辑:菅琳
2015-11-05 00:07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战斗力及战斗力诸要素受到深刻的影响并发生了显著变化。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战斗力标准的真谛,对于保证战斗力标准在各项建设和工作中树起来、落下去,促进战斗力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之维:溯源于唯物史观的真理标准

战斗力标准是对军事活动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在理论上直接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一是检验标准同源。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认识主体发现、检验并确定认识客体具有真理性的中介、方法和途径,其外在形式为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中的主观能动行为。战斗力是军事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力的抽象,它所反映的是军事实践中最基本的关系,即战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标志着人类对战争的认识和控制程度。因此,军人提高战斗力的实践活动,是军队质量建设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与“实践标准”中的实践同属人类实践范畴。二是检验对象同类。唯物史观实践标准中的真理,是人类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主观反映,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战斗力标准的检验对象是有关军队建设的思想、观念、理论,以及在思想、观念、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军队建设的方针、政策、计划、措施、制度等,所有这些都属于主观意识范畴,同实践标准的检验对象是一致的。三是检验方法同质。唯物史观实践标准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要靠实践结果来判断。战斗力标准检验和评价军事实践活动的社会意义和安全价值的大小,也必须依据实践结果。由此可见,战斗力标准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标准在军事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是统领军事建设和改革的真理标准。

时代之维:聚焦于强军目标的根本标准

军队因战争而产生,为打仗而存在。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直接关系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从古埃及诞生人类历史上第一支专门意义上的军队以来,世界上曾出现过不计其数的军队,其中能称得上强大的,凭借的不是数量规模、武器先进和表面上的威风凛凛,更不是自我吹嘘,而是在血雨腥风中的殊死拼杀,面对强敌的勇敢顽强,攻必取,守必固。历史证明,强军之“强”,不是自封和自我感觉的,必须靠“能打胜仗”来赢得。而实现“能打胜仗”的目标,只能靠战时充分发挥出的整体优势战斗力。战时这种整体的优势战斗力不会凭空产生,只能靠平时日积月累踏踏实实的建设。这就要求,建设的目的、标准、工作指导思想和作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作的检验标准等,必须都向提高战斗力、形成对敌整体战斗力优势聚焦。北宋王朝的军队规模堪称当时世界最大,常备军有百万之众,但北宋存续的160多年间,与金交战81场只胜一次,与契丹交战30场只胜两场。取得如此“战绩”的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的建军理念出现了严重偏差,军队建设的战斗力标准受到怀疑和动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防范武将图谋不轨、犯上作乱上,以牺牲军队战斗力为代价,最终导致王朝覆灭。由此可见,战斗力标准既是实现强军目标的核心要求,也是衡量强军目标实现与否的根本标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