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一次实兵演习,“红军”指挥员组织部队顺利突破“蓝军”防御前沿,然而面对“蓝军”出其不意的凶猛反击,“红军”指挥员顿时乱了阵脚,指挥决策毫无章法,部队上下乱作一团,结果丢掉了到手的“胜利果实”。演习复盘,不少官兵唏嘘不已:心中无定力,难以打胜仗。
古之将帅,在战事纷乱之际,有安然弈棋者,有优雅抚琴者,有悠然赋诗者,此为定力也。又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亦为定力也。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明代戚继光有言:“况夫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用今天的话来说,指挥员身后有千军万马,肩上有千钧重担,背后有千万双眼睛,自己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意志表现、决断之情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支部队的信心和士气。如果为将者心无定力,应付不了复杂局面,在敌情面前“脸色大变”、毫无定法,部队就会不战自乱、不打自溃。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这个心,很重要的就是要具备乱云飞渡自从容的定力。这个定力,看似属于静态之范畴,实则是超然之气的内聚,是综合素质的外化。头脑不清者、意志不强者、精神不振者、能力不足者,不会有定力。空城计、草船借箭,那是诸葛亮的定力;新亭迎桓、淝水之战,那是谢安的定力;四渡赤水、延安保卫战,那是毛泽东的定力。正是因为有了“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的从容不迫,才凸显战将挥洒自如、用兵如神的风采。
定力彰显的是一种洞察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敌我作战,指挥员当有战略战术上的预判。如果洞察不了敌人的动机,识破不了对手的计谋,没有几套应对方案,那是很难保持定力的。
定力彰显的是一种意志力。打仗,离不开武器,更离不开精神。如果沉不住气,总凭着意气、性子作战,那只能是吃败仗。徐向前说过,胜利就在坚持最后五分钟。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喝到祝捷的美酒。
定力彰显的是一种自信力。胸中无策、心中无情、手上无招,想有定力也是不可能的。只有熟悉天时地利、敌情我情,尤其是对作战对手进行精确研究,掌握敌方的体制编制、兵力部署、作战特点、力量运用等,真正“看透敌人的灵魂”,才能做到料敌如神、敌变我变。
心有定力,多打胜仗。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对手遍布陆海空天电网,情况极其复杂,缺少定力,遇敌就慌,那是断然打不了胜仗的。作为指挥员,想要在战场上“胜似闲庭信步”,必须在平时做足功夫,多练胆识魄力、谋略战法、指挥调度、血性勇气,培塑泰然自若、安之若素,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定力。如此,上了战场才能跳出迷局、识破诡计,掌控有力、应对得法,牢牢把握战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