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连的网页,咱的家园”
——沈阳军区某红军师办好网上家园纪实
■邹秋月 杨大为 本报记者 刘建伟
人人参与,是网络建设的重要特点。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让新一代士兵习惯于“学习上是‘搜客’,交流中爱‘私聊’,休闲时常‘泡吧’”,游走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对网络需求甚高。如何办好用好军营网络,让网络触角延伸至每一名官兵?且看沈阳军区某红军师的做法。
三个排长一台戏——
基层营连网上建“家园”
连队有了自己的网页,官兵都是网中人——这是记者在沈阳军区某红军师看到的新景观。
去年初,3名对网络有浓厚兴趣的排长利用业余时间,依托师团网站为各自的连队建起了专属网页。不到一周,就有上千名官兵登录访问,很多团领导也成为浏览网页的常客。
“军师团都有专门的网站,为啥还要建连队的网页?”对话3名排长,记者找到了答案:“这几年,上级网站越建越好,我们都很喜欢。可网络之所以吸引人,关键是人人都能参与。我们想在网上建一个自己的‘家园’。”
该不该建?能不能建起来?该师党委“一班人”没有当即拍板,而是随机对某炮兵团千余名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8%的官兵赞成建营连网页。团政委孔永革介绍说,现在的“90后”战士,入伍前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由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网游等构成的虚拟世界。有了营连网页,他们同样可以发动态、秀照片、晒心情。以前的用网习惯得以延续,自然绝大多数官兵都会点赞。
官兵意愿理应尊重。该师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加大投入,指导某红军团进行了营连建网页的崭新尝试。
全员创建“自留地”——
营连网页成为网络新亮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某红军团接到建设试点任务后,20多个网页不到10天就上线试运行。这让师网络管理员沈贵彬惊叹不已——他可忘不了,当初自己带领6名专业人员点灯熬油,奋战了两个月才把师属网站搞出了个模样。
“我们打的可是‘人民战争’。”团政委张宏看出了记者的诧异,“基层官兵有的毛遂自荐,有的建言献策,个个大显身手,参与的热情令我们谁都没想到!”
一张统计表道出了奥妙所在:该团去年入伍的新兵中,30%了解网站构架原理,有一半人至少熟悉一种网页设计软件的使用。一听说建营连网页,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上千官兵齐动手,百余块网络“自留地”很快创建出来。
既然是“自留地”,就不能搞“一刀切”:5个红军连队运用3D技术建立了网络荣誉室;炮兵营将火炮性能和背后的故事作为网页内容呈现;汽车连设置了“我的导航仪”网页,植入全国电子地图软件……另外,各单位将训练龙虎榜和优秀士兵照片,也都放在了网页的显著位置。每一次刷新,都会看出来页面有进步;每一次浏览,都能从中受到点滴熏陶。
营连网页风风火火地建起来了,如何用好管好并形成长效机制?记者了解到,该团每个连队都成立了2至3人的网络管理兴趣小组,业余时间负责网页日常维护和内容更新。每名官兵都是网页的“小记者”,留意身边事、录下身边影,定格精彩瞬间,像过去刷朋友圈一样不断为网站“爆料”。
网络正能量持续发酵——
百余“自留地”变成“百花园”
某团上士李俊波没想到,刚下比武场,自己勇夺金牌的消息就上了网。看到自己冲过终点的照片置于连队网页“今日关注”头条位置,并被连队网上史馆收藏,李俊波激动地在网上留言:“今天的我们正在创造明天的历史!”
把自己的“今天”留在连队网页上,已经成为该师官兵争先创优的自觉行动。师政治部领导告诉记者,各营连建立网页后,谁取得多少成绩和荣誉,在网上一览无余。这不仅激发了官兵以连为家的责任感自豪感,更成为一个提升士气、凝聚兵心的新平台。
关注“自家菜地”,还要常到“邻居家”串门。某团共同科目普考成绩一出炉,特战营班长崔喜超就发现,自己手榴弹掷远成绩63米,虽是连队第一,但与全团最佳的68米差了整整5米。他在网页上号召全连战友:“向68米进军!”全连官兵纷纷跟帖响应。无独有偶,去年10月下旬,装备换季保养在即,师高炮团汽车连上士程功把一篇《轮式装备常见故障维修与保养》的帖文发表在连队网页上,由于指导性较强,先后被转载84次,还有不少战友跟帖,谈自己在装备维修保养方面的心得体会,不断充实完善着这篇帖文的内容。
高兴时,晒张照片把喜悦与大家共享;郁闷时,写篇博客吐个槽宣泄一下;学理论,共享群里有资料;遇难题,发个求助帖,很快就有答案……基层官兵一致反映,有了营连网页,查询信息更快了,官兵距离更近了,连队生活更丰富了。对此,师领导看得更深:“营连建网页,把人气人心切实聚起来、拢起来,对提高战斗力大有裨益!”
(《解放军报》2015年1月2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