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 “老周”,是武警银川支队一名刚下连不久的新兵。新兵?老周?大家别急,这个老啊,一是我年龄大,94年出生的我,身边总围着一圈“00”后的小战友,和他们满脸的胶原蛋白相比,我脸颊的高原红越显沧桑。
这不,刚下连就闹出过笑话,不知道情况的新兵家长见了我一个劲叫“领导好”,都还以为我是新兵干部哩!
这第二,是因为我是一名响应国家号召,二次入伍的老兵,战友们刚开始都叫我老兵,但叫着叫着就发现还是“老周”顺口,就这样,我成了新兵队伍里的老兵,小战友口中的“老周”。
再说说我的入伍经历吧!2015年,因为向往部队金戈铁马、充满激情的生活。大学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
首次入伍,我来到了西藏那曲,“那曲”在藏语里是黑河的意思,初到那曲,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终年不化的皑皑雪山、一望无际的广袤草地、雄壮悠闲的各色牦牛、展翅飞翔于天际的苍鹰秃鹫,那场面像极了一幅画,浓墨重彩、震撼空灵,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那时候的我,难以适应高原的气候条件,整天昏头涨脑,训练跟不上、内务也搞不好。
我记得当时我们的第二适应期,指导员只提了一个要求:“吃好饭,睡好觉!”战友们别笑我!海拔4700米的高原,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在那里改变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确实是个大难题。
那个时候,部分战友由于长期水土不服、睡眠不佳,都患有肠胃炎和偏头疼等症状。掉头发、胸口闷更是家常便饭,我们作训服左侧衣袋里常配的药是红景天胶囊和速效救心丸。
但即使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战友们积极融入部队环境,为驻地安宁贡献着自己的无悔青春甚至是健康的代价。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时间就像那曲河水般奔流不息,不知不觉间两年过去了,可蓝天依旧,唐古拉山上的积雪也不曾改变。
到了2017年9月面对走留时,因生在平原、长在平原,两年间我的身体并没有适应,在父母亲人的强烈要求下,基于对个人身体状况的考虑,我只好遗憾地脱下军装,告别了我魂牵梦绕、留恋不已的部队。
离别之际,虽然也获得了部队“优秀义务兵”的表彰奖励和连队战友的充分认可,但我内心的那一抹火焰终究难熄——我不甘心,军旅路我还没走够。
回到地方我参加了建筑行业,从事了技术员的工作,薪资虽说不高,但生活总体倒也蛮轻松,可我老感觉不得劲,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日常工作中有人喊我名字,我依然会下意识地答“到”,工作桌上工具由高到低、由大到小、有序摆放,连毛巾用完也要捏捏在放好。
哪怕是回到家中,睡到半夜也会醒来几次始终担心自己错过了站岗、拖了谁的哨,给战友们添麻烦。我知道,我忘不了部队生活,那两年间的点点滴滴已经深入了我的意识。
去年3月份看到国家有二次入伍政策,一时间,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内心,不顾家人“年纪大,要安分,该成家”的反对,再次应招报名、参军入伍,又穿上了我心爱的橄榄绿。
从青藏高原到塞上江南,环境变了、那熟悉的感觉却未曾改变,刚到大营区,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熟悉的队列、熟悉的歌声、熟悉的口号、熟悉的旗帜让我倍感亲切。
再来当兵,得益于过去部队锻炼夯实的基础,我跑步不再气喘吁吁,上器械也能时不时秀两个“高难度工作”。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梦想的地方,我心血澎湃、蓄势待发。我在心里悄悄告诉自己:“再当兵,要无怨,更要无悔!”
再当兵,我成了一名新兵队伍里的老战士,小战友口中的“老周”,那个细致认真挺靠谱的“老周”,那个事事都懂,蛮过硬的“老周”。
我是他们眼里的过来人,知心人,平时我也愿意和战友们交流过去的经验和心得,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
新训结束后,我被分配到了银川支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凤城卫士,为了尽快掌握执勤技能,为驻地安宁做出贡献,最近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组织执勤训练,再次摸上钢枪、走上战位,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仿佛那钢枪不再是冰冷的铁器,而是有心跳、有体温的老朋友!
“老伙计,又见面了!未来的几年里,你我无悔无惧、勇往直前!”
我是老周,一名二次入伍的新兵,我的军旅故事还在继续。
解放军报记者部·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