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万分之二”家庭:丈夫转业,要转非现役的她咋想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作者:李林繁口述 本报记者 赛宗宝整理责任编辑:董玥
2017-12-20 17:27

瑞雪飘飘,夜色朦胧。

“嘀——嘀——”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车鸣声打破了港城近郊的宁静。紧接着,长龙般的绿色车队由远而近疾驶而来,依稀可见红十字标志的“绿包车”穿行其间。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看来又是哪支部队在进行夜间演练。隔着窗户,目送最后一辆军车呼啸而过,我的眼前不由得闪过4年前那永生难忘的一幕。

我们是一个分居了多年的双军人家庭,身为文职干部的我,在陆军烟台疗养院任护士长,爱人在百余公里之外的军营担任教导员,特殊的职业使我们这个特殊的家庭一直聚少离多、难得一见。

2013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我乘坐长途大巴辗转来到爱人所在的军营,本想给他一个意外惊喜。没承想,傍晚到达营区时,眼前整装待发的车队却让我心里隐约感到一丝不安。

“我们有拉动任务,明天一早你抓紧回去吧。”爱人迟缓而低沉的声音,让我顿时觉得夜空里的每一颗星星都仿佛是我硬生生忍回去的泪珠。为了不影响他正常工作,第二天一大早,我只能独自站在家属楼的窗边,听着外面隆隆的车声,在心里默默地道了声再见。

车队出发后,我匆忙间打上一辆出租车,沿着车队前进的方向追去,心想这样或许可以再多看他一眼。追上尾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副驾驶座位上那个熟悉的面孔,身为带车干部,他手持对讲机,坚毅的目光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的出现。

不得已,我让的士司机加速超过车队后靠边停车,按下车窗,回头等着尾车再次驶过。就这样,在司机师傅的诧异和不解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停车、超车中,我见了爱人一面又一面,直到车队要拐上高速。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尾车拐弯的那一刻,泪眼模糊的我看到了一只伸出车窗挥别的大手,他挥动的分明是作为一名军人和家属的牺牲奉献。

2015年,习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裁减军队员额30万,宣示了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翌年,已经交流至武装部工作近两年的爱人因军队改革调整,成了军改大潮中第一批“三十万分之一”,而在疗养院工作的我,亦成为时刻待命、准备变身的“三十万分之一”。30万裁军与我们夫妇不期而遇,我们时常笑称自己是“三十万分之二”的光荣家庭。

那段日子里,面对爱人转业这个略有突然的消息,我曾深深忧虑过,我知道他心里藏着一个割舍不下的军人梦,因而时常会对着挂在衣柜里的军装发愣。我对自己当下的处境也曾彷徨过、迷茫过、苦闷过,毕竟人到中年,求稳怕变。

然而,每当谈起转业这一话题时,爱人总是这样说:“是部队把我们培养成才,让我们有了可以更好发展进步的能力。如果说今天我们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那也是源于部队和组织的慷慨给予,我们任何时候都没有理由不感恩部队、报效组织。”

自主择业一年多来,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兑现着诺言,追逐着梦想。是的,他那一贯坚毅挺拔的军人身姿,撑起的是“三十万分之一”的服从和担当。

上个月,新修订的《文职人员条例》颁布实施,文职干部转改文职人员的大幕也将徐徐拉开。凑巧的是,我们这个“三十万分之二”的小家庭也即将迎来第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几个月的孕期中,我也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不适,却从未影响我对这个新生命诞生的期盼。我时常想,新修订的《条例》就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改革终有阵痛,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它终将成为建设高素质新型文职人员队伍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凝神遐思间,绿色长龙已消失在远方的灯火阑珊处。站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面对即将到来的“职业变身”,一个人究竟该有怎样的心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