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当年的选择,我们才能天涯共此时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滕瀚责任编辑:董玥
2017-10-05 04:01

“泪珠与笔墨齐下”的他誓死如归:

吾今死无余憾

“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林觉民忍悲而写。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区区一纸家书,怎能承载他对妻子的时时牵挂,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却都包含了他全部的思念。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吾为国死,死不容辞。家国难两全,铮铮男儿,精忠报国。一封《与妻书》,字字诛心,句句真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资料图)

1911年,清宣统三年,正是清王朝摇摇欲坠,武装革命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与妻书》正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的前三天4 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但是由于领导机构与组织等原因,起义最终失败。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少年,这就是林觉民。面对提审,林觉民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张鸣留才,而张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遂下令处死。林觉民殉国时,年仅24岁。

没有人知道那一字一句的背后,林觉民的内心经历了多少挣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他的回忆中的每一幕都有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而死。可是“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国将不国,他愿为国而死。“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他并不是冷冰冰的英雄,正是对妻子浓浓的爱,让他勇敢赴死。

林觉民(资料图)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之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时代造就了林觉民,那个孕育着变革的时代将个人紧密地与国家联系在一起。时代需要像林觉民这样的英雄,也正是千千万万像林觉民这样的人,国才为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