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盼它来
——原来美军也有闹心事
推动海上基地船横空出世的动力,源自美国海军的现实“烦恼”。
美国虽然是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拥有遍布世界中枢地区的“基地网”,但在现实运作中,美军依然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海外军事基地虽然设施完备,但无法移动,只能负责一个区域的作战保障,每年用于基地维护升级和付给相关国家的使用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美国虽然在世界横冲直撞,但使用海外基地还得看所在国的脸色。一旦两国关系有个风吹草动,美军也得卷铺盖走人。在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就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不仅折了面子,还严重削弱美军在当地的军事能力。
还有,所谓的美国“盟友”,有的其实也是“两面三刀”,平时对美国鞍前马后,可到了关键时刻,也会掉链子。例如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土耳其拒绝开放本国港口和基地,美军不得不通过苏伊士运河,绕过阿拉伯半岛才把第四机步师的重型装备运到科威特,贻误了战机。
这些“痛点”让美军愈发感到,有必要打造一种自己掌控的海上移动保障平台。
为此,美军曾经脑洞大开地提出了“联合机动近海基地”(JMOB)的设想。不过,因为这个设想中的浮岛式基地体积太大、航速太慢、缺少防护能力等原因,最终流产。
但美军追逐海上基地的梦想并未泯灭。美国海军还曾使用大型舰艇做过类似的尝试。1994年,他们把“艾森豪威尔”号航母的舰载机清空,改为特种部队的海上大本营,扮演了一把海上基地船的角色。两栖船坞登陆舰“庞斯”号在即将退役之际被改装为海上基地船,并部署在波斯湾地区,发挥了几年余热。
不过,临时“客串”的两型舰艇毕竟是半路出家,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为此,经过多年论证,“海上码头”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专门建造的海上基地船首舰“蒙特福特角”号2013年5月终于入列成军。今年8月,随着三号舰“路易斯·B·普勒”号正式开始首次作战部署,意味着“海上移动基地”目前已初步具备实战能力。
美国海军新型海上基地船及其搭载人员装备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