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军魂
这就是军人,这就是中国军魂。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
翻开党史军史,我党我军受挫折而不断奋起,经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坚定执着的革命理想。杨根思是位老英雄,受党教育多年,在南征北战的战斗生活中铸就了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信仰追求,事事处处敢于喊出“向我看齐”“跟我上”的口号。他的座右铭就是:“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工会上指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精神力量。这些精神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流淌在军人的血液中,潜移默化地感召、培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
2
在我军的队伍里,“向死而生”“自我牺牲”从来不是一道哲学命题,而是一张前赴后继、用生命书写的英雄答卷。
人民军队的血脉基因为何如此鲜明,长传不衰?因为那是在无数次生死考验中铸就和传承的。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怕牺牲、英雄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始终是战胜强敌的一把精神利刃。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很多时候与敌作战面临的不是狭路而是绝路,之所以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官兵们能够向死而生。在极度困苦和艰险的环境下,我军官兵凭着“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闯出了一条胜途。
邱少云(1926--1952)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12日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于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1949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12日,邱少云随部队执行潜伏任务。当守敌向我军潜伏阵地打来几排炮弹进行火力警戒时,一发燃烧弹在邱少云的身旁爆炸,溅上燃烧弹油液的邱少云身上着了火。此时只要邱少云就地打个滚,就能扑灭身上的火焰。
邱少云没动,因为他明白,只要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潜伏的部队,后果不堪设想。烈火燃烧了半个多小时,为了潜伏作战的最后胜利,邱少云以人类罕见的意志力,突破了人体承受的痛苦极限,在烈火中一声不吭,纹丝不动地死去。邱少云用英雄壮举在人民军队红色基因谱系上浓抹重彩地书写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辉篇章。如今他留给世人的,只有那块烧的仅剩巴掌大的军衣残片,在无声地诉说着那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最坚韧的潜伏。
此后,中朝两国政府都将邱少云的事迹编进了小学教科书。朝鲜人民在391高地主峰的石壁上刻下一行字:“为整体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战场上被中国军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不能理解,这些中国军人不惧生死的精神到底从何而来?
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支军队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更不了解它承接自南昌起义的红色基因和基因中递增的抢渡大渡河、鏖战平型关、淮海大决战等遗传信息。几十年的精神繁衍,构成了它忠于祖国人民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双重基因属性。
牺牲的是生命,延续的是血脉。邱少云的事迹激励着千千万万的志愿军战士们为了祖国蹚冰河、闯烈火,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仅过了8个月,1953年6月,志愿军第60军在北汉江以东部署了3500余人的大规模潜伏行动。
白天,韩军曾多次对阵地前沿进行火力侦察,发射了几百发子弹、几十发炮弹,造成第60军潜伏部队15人伤亡。但负伤官兵无一人因伤动弹,因痛呻吟,一天里便涌现出了10多名邱少云式的钢铁战士。第535团5连战士张宝才,被一块拳头大的弹片击中大腿动脉,鲜血汩汩涌出。极度疼痛中,他的两只衣袖全被咬烂了。但趴在血泊中的张宝才,任凭血液缓缓流淌,生命慢慢消失,没发出一丝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