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营盘就是军营,有时也称为兵营,是军队驻扎的场所。
相传公元前26世纪,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参战人员在野外环绕而居,由师兵防卫,这是军营的雏形。随着战争样式的变化,周代军队开始使用营帐宿营,四周围绕战车作营垒。营垒在春秋战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起初用带刺的植物构筑,后来采用立木、夯土或垒石等方式,使得营垒更为坚固。
赤壁之战时,曹操和东吴军队都设置了规模很大的水营,官兵可以食宿在战船上,同时进行军事训练。明代在宁海卫建立的五总寨,兼具水营和陆营,不仅构筑了水寨、城寨、瞭望台和烽堠,还建造了营房、演武操练场、码头和修船厂坞等设施。
中国古代军营通常部署在三种地区:
一是都城附近。历史上各个朝代为保卫皇帝和朝廷,通常在都城建造军营,供警卫部队居住。西周在镐京部署了供“宗周六师”住宿的军营,汉文帝在京城西部部署了“细柳营”,北宋则在东京城北建设了有数千间营房的军营,清代卫戍京城的八旗军也在城内外建设了许多军营。
二是长城沿线关隘要地。汉代在玉门关西40里处建设了储备粮秣的大方盘城;明代在长城山海关至居庸关段先后建设城台1000余座,每座城台由敌台(配置60名官兵)、墙台(配置14名官兵)和战台构成。
三是州府郡县等驻防地区。北宋在边境地区构筑堡寨,每座堡寨由500名军人驻守;元代曾在浙江蒲城建设1000余间驻军营房。
按照平时、战时条件不同,古代军营的布局有很大区别:
平时军营四周用土墙围筑,内部建有指挥议事用房、单身士卒住房、随军眷属住房、粮秣辎重库房和马厩等,并有水井、水池、练兵场等设施和场地。
战时军营采用营帐组成居住小区,各小区之间用道路连接。军营外部围绕营垒,并开设营门(亦称辕门或军门),警戒十分森严。
随着热兵器的出现,以及建筑水平的提高,军营布局原则和营房建筑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军中营帐发展成先进的军用帐篷,传统的营垒也因抵挡不住热兵器的攻击而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