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征兵宣传:从“21.4万”说开去
剑冷心红
不知不觉5月已经走过一半,高考正一步步向高三学子走来。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也已拉开帷幕。各地的征兵宣传着实吸引了适龄青年及家长们的眼球,这不,月初一则《本科生入伍两年补助不低于21.4万》的消息一经发布,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21.4万?小数点没错吧!没错,的的确确是21.4万!
有网友表示,“这数字真让我‘大吃十斤’!”
也有网友表示,“当兵的保家卫国,发点补助,没毛病。”
还有网友表示,“凭啥在北京当兵有20多万补助,我们这儿却少很多?”
更有网友拿这20万和军官工资进行了对比,并展开了议论。
……
不仅是在互联网上,就是在军队内部的论坛里,也有不少战友对此发表了看法。比如,有的战友就认为,“同样是献身国防,保家卫国,就因为我没在北京入伍,就要‘损失’这十几万!”一些战友也建议,“全国最好要统一标准!”
……
对于此,作为兵役机关的一名“小卒”,我认为很有必要在此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21.4万到底是个啥,难道真的是所谓的“补助”吗?
补助,指补贴及帮助,是使某方获益的行为,比如:贫困补助,医疗补助等。
优待,则是指从政治和物质上给予良好的待遇,比如:我们常说的“军人优先”“军人免票”等。
我国《兵役法》第58条规定,“义务兵服现役期间,其家庭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优待,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也就是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21.4万元其实不应叫补助金,而应称为义务兵优待金。对于此,很多媒体在宣传上都不太注意,有叫补助的,也有叫补贴的,还有叫津贴的,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干脆把地区和义务兵这些关键词都给省略了,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和误解。实际上,除义务兵外,士官、军官和军校学员是不享受该优待金的,并且不同地区的优待金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
再者,这个优待标准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有法律依据的,“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因此,所处地区不同,义务兵优待标准也可能不一样。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义务兵优待金会如此之高,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义务兵优待金标准要低一些的原因。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不同地区的优待金标准确实存在一定差距,有的地区之间的差距还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大家有质疑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对于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大城市生活水平高,收入水平高,生活成本也高,所以,在适龄青年个体情况(学历、经历、能力等)相似的条件下,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收入应该比三四线城市收入要高。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适龄青年参军入伍尽义务、服兵役,相较于在当地参加工作,一线城市家庭的“损失”要比三四线城市大。所以,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出台相关政策时,考虑到这些情况,采取政策上和经济上的优待来补偿适龄青年家庭(PS:这个优待金是发给义务兵家庭的,而不是发给义务兵本人),以此来鼓励大家伙儿积极依法履行兵役义务。毕竟,献身国防是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总不能让战友们既流血流汗,又吃亏流泪吧。
当然,作为一名适龄青年,我们参军入伍不能只盯着物质待遇。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黄埔军校大门原来挂有的那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毕竟,当兵是要保家卫国的,是会流血牺牲的。没有点男儿气概、没有点家国情怀、没有点信仰觉悟,单因为钱多而参军入伍,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抱有这样想法的青年到了战场会怎样,他们能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吗?战友们能信得过吗?人民能依靠吗?……大家可能心里都没底。
在征兵工作刚刚展开的时间节点,个别人大谈钱,大搞地区比较,而不谈国家安全,不谈公民义务,不谈国难国耻……对此,我们不提倡把高额“补助”与参军入伍挂勾,更反对以此为由互相攀比优待金高低。
虽然人活于世脱离不了物质利益,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钱买不到忠诚,钱更换不来牺牲。在征兵宣传上,过分地强调经济利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长此下去,既不利于兵役工作的开展和发展,也不利于兵员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此外,倘若过分看重地区征兵工作的投入资源总量,并以此来评选先进,还容易导致地区之间的恶性攀比竞争。
所以,我认为,征兵宣传还是应多从国防义务、家国情怀等方面下功夫为好,还是应从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创新宣传方法内容等方面下功夫为妙,而不要刻意“显摆”自己所在地区有多高的义务兵优待金。只有国防教育扎实有效,国防观念深入人心,我们征集到的兵源才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
最后,作为兵役机关的一员,我必须要说一句:“有国才有家,国防靠大家!欢迎大家把梦想放飞在军营,因为这绝对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