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之页网站3月22日刊登题为《后勤保障:中国可能刚刚解决了这个问题》的报道称,中国军队正在试用军人保障标识牌(相当于美国军人的“狗牌”),其中采用了各种更加高效的数据技术,包括“快速反应(QR)码”和数据芯片。报道称,未来军人身份标识牌中所存储的医疗信息的安全性也是个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研制出能够经受住战区环境的电子身份标识牌。
资料图片:美军军用识别牌
我军军人保障标识牌在陆军某部试验试用基础上,已在海军、空军、火箭军等13支各类型部队展开全面试验试用,而这个小小的军人保障标识牌,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它一时在网上因为引起热议。今天,咱们再说道说道。
军人标识牌其实不是舶来品
军人标识牌其实在中国并不是个新鲜事物,中国古代便有了它的前身——腰牌。腰牌最早起源于夏商周时代的玉制“牙璋”,至战国时代发展为“符”(多为虎符),通常用金、玉、铜、木等制成,既可以作为礼器,也可用以调兵。
到北宋和明朝前期,符牌制度发展的更为完善,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身份识别方式,且明代腰牌制度更加严格,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要佩戴不同材质、形状的腰牌。
清朝时期,腰牌的身份象征更加显著。
近代以来,因为历史条件限制,出现了不少的无名烈士,不少革命前辈英勇献身,却不知埋在何方。
我军长期以来沿用的做法,是在官兵的军服、帽子的指定位置填写姓名、单位和血型等项目。这种身份识别法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种身份标识物极易被焚毁、腐蚀和损坏,很难适应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需要,亟需改进。
和平时期,军队在抢险救灾等过程中偶有伤亡事故发生,但由于没有身份牌,难以区分遗体而需要做DNA鉴定来确认。
而现在,军人装备佩戴身份牌,是日内瓦公约缔约国应承诺遵循的国际规则。根据日内瓦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国应当给自己的军人佩戴明显的标识,以便于识别和救护。我国也于1956年加入日内瓦条约有关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