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老兵珍藏61年的爱情保鲜秘方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姜馨、饶剑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27 09:41

助学情:我们究竟还能做多少事情

记者:您二老退休前就开始捐资助学了吗?

陈:没有。改革开放后,我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大队任政委。当时附近有两个很穷的村,我经常带领学员到村里的小学出黑板报、辅导功课、送学习用品。那时候还没有“希望工程”,不过我知道农村的孩子有多贫困,有多渴望读书。

记者:2000年10月,雅安庐山龙门晨阳希望小学落成,前前后后经历了哪些曲折?

陈:这是我们捐建的第一所学校。现在看,20万没多少钱,但我们刚退休的时候,两口子工作40年、加起来80年的积蓄也只有几万块钱。从1991年看到“大眼睛”的照片决定捐资助学开始,我们就节衣缩食,一分钱掰两半花,不买电器,不吃营养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1996年,眼看要大功告成了,儿子却突然因病下岗。一边要建学校,一边要管亲骨肉,两个都不舍,只能难为我们自己了。好不容易把儿子的病治好,1999年我又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连下3次病危通知书。我躺在病床上想,快见马克思了,我得跟老伴交代一下:遗产捐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献医学研究。没想到,马克思又不要我了,我就坚强地活着,最终凑够20万,建起学校。

除了艰苦奋斗,军人还有个特点就是作风严谨、注重战果、务求实效。在捐助过程中,我们会做调查和随访,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2000年建龙门晨阳希望小学的时候,我们前后去了4趟,长途跋涉就是为了查看工程质量。学校也不是建起来就不管了,龙门晨阳希望小学建成十几年,我们去了二十七八次。在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这所学校成了当地的名校,由最初的6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300多名。

记者:捐建两所学校后,您二老接下来捐建的都是爱心书屋,有什么考虑?

陈:因为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现在你去看许多学校都耗资巨大,很现代化。但是我们也发现,校舍虽然盖好了,但孩子们很少有课外书读,所以我们就决定捐建书屋。所有的书都是我们自己挑的,最早是买好了提过去,这是笨办法,现在都是委托书店帮忙代运。

记者:20多年的助学路上,最大的收获和感触是什么?

陈:总结我们的一生,前半生是献身国防,后半生是播种希望。就像把捐建的学校取名“晨阳”一样,一是与我们的姓“陈”“杨”谐音,二是期盼孩子们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和希望。看着孩子们一茬茬成长,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之前资助的4个孩子都大学毕业、结婚了,有的回到雅安当老师,有的在职业学院做教员,还有一个是单位的爱心天使。个人的生命总有结束的时候,但这种爱心和精神没有止境,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杨:上次电视台的节目剪辑了我的话,这次一定要帮我们说清楚,雅安的晨阳希望小学一共花了70多万,我们出了20万,剩下的钱有地方政府出的,也有当地群众捐的。说实话,没有政府、单位和大家的支持,我们干不成这些事。所以,功劳不能都归我们俩。还有,我们在捐资助学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教育。比如2001年,我们本来说好要去学校,后来老陈发病了,必须要做手术,那边的孩子知道爷爷来不了就给我们写信。有一封信说:“我听说陈爷爷病了,就跟我爸爸说我要去北京看陈爷爷,爸爸说我们家哪儿有钱呢?北京好远的,你就好好学习,陈爷爷高兴了,病就好了。”还有一封说:“陈爷爷病了,我也不能去北京,我就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带着我们家的菜花蜜去了北京,爷爷喝了我的蜂蜜水,搂着我。”这些话很天真,让我们很感动。

记者:接下来二老还有什么计划吗?

陈:我去年两次抢救,今年一次抢救,我们怕时间来不及了,就做了一个大计划,但是都还没落实,所以不想多谈。

杨:今年我们要抓紧奔一奔,真怕哪一天忽然不行了。他身上有18种器官正在衰竭,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太紧迫了。雷锋说,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我们现在就是有限的生命,太有限了。我们究竟还能做多少事情呢?

(照片由主人公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