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的丈夫是一位海军空中机械师。作为一名有十年婚龄的老军嫂和一枚八岁“资深”军娃,我们娘俩深深懂得“军人许国,再难许卿”的道理。于是乎,我家的日常是这样的:
“妈咪,今晚爸比住咱家吗?”
“不住,他要值班。”
“欧耶!我又可以和你睡了。”
“傻孩子,爸爸在家咱俩也可以一起睡呀!”
“不行,我不想爸爸睡我的床。”
毫无疑问,俺家的“军爷”老王同志是俺们娘俩的“第三者”。
2、小王同学每次放学都要给老王同志打电话,开场白千篇一律:“爸比,你今晚回家吗?在我家睡吗?”每次我都会纠正:是“咱家”,不是“我家”。但小王依然故我。
老王同志隔三差五的缺席让孩子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认为“这儿”只是他和妈妈的家,爸爸的家在“单位”。
3、某天本人身体抱恙,早饭工作由老王同志承担。日理“数机”的王机师瞬间化身十万个为什么:放多少水、温度几何、用时多久等等。我趁机调侃:“是不是平时被我照顾太好了呀,什么都不会。”在一旁玩玩具的小王同学听了立刻说:“我爸会修自行车!”
好吧,我知道那位不会做饭的糙老爷们是你心目当中的米国队长,无所不能无处不在。
4、我以为“军爷”的缺席让他在孩子的心目中不像为娘那样举足轻重,直到某一天孩子写了篇日记:
“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要知道,小王同学对我的评语是:
我想哭,但是老王今天值班,我没有可以靠的肩膀😂。
5、“资深”军娃,对英雄事迹当然如数家珍。当他再一次为《感动中国》张超烈士落泪,作为一名空勤家属,我不禁深深地为之唏嘘:
“儿子,牺牲可怕吗?”
“不可怕。”
“为什么?”
“因为牺牲都是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发生的。”
感谢游离在小家庭边缘的“第三者”们,是你们拼命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