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敌亮剑|一名武警中队长的铁血人生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罗汉东 雷铁飞 谢宇责任编辑:乔梦
2017-01-25 17:55
见荣誉就争,见红旗就扛。

闫金辉非常提倡苦练加巧练,功到自然成。上等兵石伟臣就第一个尝到了甜头。

因为有些“天赋”,他是第一个拿到新枪的上等兵,但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知道,稍有不慎就会被刷下来。

每天早晨起床,他都会端一盆水扎在里面练憋气,专门买来几十个打火机抠开关练预压,还将各种据枪动作设计出健身操,练得不亦乐乎……

那一次,中队又和特勤中队“杠”上了。特勤中队一名队员打出4个10环、1个8环的好成绩,一位总队领导说:“把靶纸给一中队留下看看!”

看着队友们都相继落败、中队又要蒙羞,石伟臣紧张极了,他一边不停地给自己心理暗示:“没事没事没事”,一边不断提醒自己:“像队长说的那样,心中有靶,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就在举起枪的那一刻,他感到整个世界都静止了。脑子里只有准心和靶子,所有紧张、压抑、愤怒,在一瞬间全部爆发发泄出来,5枪过后,他坐倒在地,内心前所未有的舒畅。

“50环”,当靶壕对讲机里报出环数后,闫金辉和石伟臣激动地抱在一起,全部流下了热泪,连刚才想给他们点“颜色”看的领导也从椅子上站起来,远远地给他们伸出大拇指点赞。

从那天起,官兵们开始相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特勤是可以战胜的。这种前所未有的自信,焕发出热烈而强大的“战魂”,时常让队员们热血澎湃。

宝剑锋从磨砺出——

利刃,是在比武竞赛中“磨”出来的

比武夺冠后,一中队战士抛起闫金辉。

大学生排长任朝阳最佩服闫金辉,除了过硬的军事素质,还有就是他能把大道理变成大白话,然后讲到战士心坎里。

记得涨工资那次,闫金辉掰着几个伸不直的手指头,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中队所有士官一共补了100多万,国家每个人都给我们出了钱,而如果我们没把本事练好,关键时刻保护不了群众,又咋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军人这个职业……”

在闫金辉看来,和平年代,最能体现部队战斗力的就是比武竞赛。为了胜利,他等了太久。现在,“战魂”有了、武器有了、技术有了,刀锋磨快了,就要亮剑,就要喝血。

2012年8月,官兵们渴望已久的“砺剑-12”比武竞赛正式拉开序幕。

从方案下发那天起,闫金辉就失眠了。他时而兴奋得“哇哇”叫,召开专题议训会与队员们七嘴八舌地讨论“敌方”优势和我方劣势,让时任指导员石天祥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浓厚的军事民主氛围”;时而又把自己锁在房子里,把比武流程在脑子里过上千遍,然后又到实地反复摆练,最终确立了“田忌赛马”的战术……

比武当天,战士们憋足了劲,个个像斗红了眼的小公鸡。上等兵康练平时10公里越野都是被人拉着跑,一声令下却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成绩比平时快了6分钟,连自己都难以置信;下士赵辉在第一天极限奔跑射击中滑到在雨水里,把腰摔了个大包,却“重伤不下火线”,最后疼晕在终点上……

攀登大绳接力,2秒钟从4楼滑降至1楼,作训参谋用公式算了半天,说这“理论上不可能”;210米超距离用95式突击步枪打掉钢头靶,让旁边拿着高精狙的队员“情何以堪”;眼看着靶子已经往下降,追着靶子竟打出91环的好成绩,让人不由想起闫金辉常讲的那句话:“只要功夫下到了,老天都会帮你”……

最终,中队以6个第一、2个第二的好成绩,获得比武第一名。“95小男孩”,从此一战成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